AI基础设施标准化将打通深度应用“最后一公里”

副标题:

来源:中国新闻网 | 2020-08-21 14:35:07
中国新闻网 | 2020-08-21 14:35:07
原标题:AI基础设施标准化将打通深度应用“最后一公里”
正在加载

  一场新冠疫情成为各行业全面步入在线化时代的“催化剂”,但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科技如何真正地深度应用于不同行业,当前仍旧面临着“最后一公里”难题。

  “数据治理难、科学家稀缺、业务价值不佳以及算力成本负担重,是企业AI转型中四个最常见的阻力,”8月20日,人工智能技术与服务商第四范式创始人兼CEO戴文渊指出,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缺少基于规范和标准的基础设施。

  华为昇腾计算业务总裁许映童则指出,华为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即当前AI与产业的结合刚刚起步,处于大产业到来“黎明的前夜”。

  “此时如何缩短AI应用的‘最后一公里’,让所有的AI平台都能被使用,实现真正的大量合作,其核心是降低门槛,提高效率。”许映童称,AI的发展要在每个产业里向上捅破天,有自己的“杀手锏”技术以引领全球;向下扎到根,保证安全的同时为产业发展提供最佳性价比。

  金融行业是人工智能应用的最大场景之一。中国工商银行软件开发中心总经理助理刘承岩表示,当前,数字工行建设标志着AI发展进入生态化阶段,不同于简单的端口人脸识别等,AI要与工商银行整个业务流程深度嵌合,甚至改变原有的流程体系。

  “在深度化广度化应用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的挑战一是规模化下数据科学人才的短缺,二是多行业数据多维融合之难,”刘承岩说,我们希望通过AI的赋能和加持,让数据科学人员能够更高效地工作。此外,需要降低数据分析等的门槛,让更多人可以成为分析师。

  苏宁零售技术研究院院长王俊杰同样有此思考。他指出,苏宁发展零售业30年,发现科技对于零售业的极端重要性,因此苏宁拥有逾1000名AI工程师,但这仍然无法满足服务全球品牌商和服务商的需求。

  在戴文渊看来,当前每年新增的场景需求应在百万级别,但绝大多数场景都是被压抑的,人才短缺是其中根由。也正因此,第四范式设计打造了全球首个企业级AI操作系统SageAIOS,让人工智能产业化更便捷。

  “当前,人工智能在产业落地端是非常缺少规范和标准的,甚至是艺术化的,但只有一个产业被科学化、工程化之后,才能实现规模化落地。”戴文渊称。

  这一点在金融行业表现得更为鲜明。刘承岩介绍,面对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老大难”问题,金融机构传统需要客户经理收集数据、专家判断,成本高、量上不去,且很难把控风险。

  “工行通过AI建模,推出了纯信用的金融快贷、异地快贷秒批秒贷的金融产品,今年一季度末工商银行面向中小微规模的融资规模达到了5700多亿,平均贷款利率是4.25%,同时风险控制在千分之四内,”刘承岩说,标准化基础设施使工商银行AI应用的深度广度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不仅于此,标准化的AI基础设施更有助于帮助实体经济进行数字化转型。

  拥有3000间线下门店的上海老牌零食零售企业来伊份近年来在进行一场“重建式”的数字化转型。来伊份董事长助理向明辉表示,要通过技术的产品化,通过产品的平台化和服务化,实现整个产业的生态化。

  “第四范式与来伊份合作,将一个在市场上磨炼多年的供应链体系,真正变成一个三大场景群共同驱动的商业创新,进行人工智能深入介入下的APP运营、门店赋能、基于供应链优化的销售预测等突破,”戴文渊表示,零售业的在线化转型即是要将线下的店面经营变成线上的店,而此时很多线下的营销手段如拉客、推荐、优惠券派发等,就需要用AI做到精准化和有温度。

  更庞大的应用场景探索将通过标准化的AI基础设施得以发掘。中关村科学城城市大脑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罗建萌认为,在城市管理过程中,智能化应用还没有真正发挥出它最大的效能。

  “我们正在探索建构国内第一个城市治理领域全场景的城市大脑,构建了80多个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场景,”罗建萌说,但如何利用AI更好地理解百姓诉求,让政府服务从“接诉即办”转化到“未诉先办”,仍是城市大脑的目标。

  罗建萌表示,下一步,希望与第四范式一起对城市事件的源头进行人工智能赋能,即将沉睡在政府部门的大数据唤醒,同时建设AI计算中心开放性平台,“让更多的市民有机会成为城市治理的参与者与构建者。”

编辑:王京立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热点推荐
正在阅读:AI基础设施标准化将打通深度应用“最后一公里”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