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府层面:完善服务业互联网营商环境
(一)完善互联网基础设施
从总体上看,中国产业互联网发展基础设施这相对完备,截至2019年,中国产业互联网企业累计服务近4000万家企业,在2019年中国互联网百强企业中,从事于互联网数据服务和互联网基础服务的企业数量分别是41家和10家,生产制造服务企业为13家,科创企业为24家,B2B电商企业为11家,牢固的企业架构和坚实的组织基础成为中国产业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基石。但是仍存在部分传统产业和农村地区网络化程度低,数据中心建设不完备,存在数字资源难以共享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依赖于系统性布局,宽带移动互联网数据中心,以及电子证照、电子档案等平台设施建设,实现服务人民群众的普惠互联。
各地还应该根据自身发展特点,因地制宜的制定数字化方案,可以在数字化转型代表性较强的区域开展,先行先试,如雄安新区着重探索数字经济生产要素流通机制,这将选择侧重于构建数字经济新型生产关系,福建省就围绕“数字丝路”,智慧海洋等开展了区域特色试验,川渝地区则是侧重于数字产业集聚发展模式的探索,
(二)加强服务业互联网人才培养
据2018年教育部门的测算,中国人工智能人才储备相对不足,人才缺口超过500万,每10个岗位中只有一个才能招聘到符合条件的专业人才。对此,应加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以储备充足的人才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后备力量。
首先,开展校企合作,加强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建设,以“产学研一体”的方式建立人才培养输出机制,这样可以实现人才培养和产业创新落地的双赢局面;其次,建立健全高精尖技术人才支持政策和激励措施,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鼓励创新行为;再次,还可以从社会上通过开展人工智能竞赛的模式大力选拔人工智能人才,促进完整生态链的形成,加快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此外,还应该注重对复合人才的培养,加大对既精通工业生产流程或专业技术(如医疗),又懂信息技术的跨界融合人才的培养,从整个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出发,实现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
(三)加快服务业互联网行业标准建设
加快包括顶层制度与法律规定在内的产业互联网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应用,可以促进网络内各个个体之间信息对接、沟通和整合的畅通,还有助于夯实网络信息安全基础。在制定产业互联网标准体系框架时,应该由政府、企业和服务机构等各方共同参与制定,共同研究产业互联网的潜在风险,实现万物互联的安全信息共享和协同联动的信息安全机制。针对不同行业,互联网还应该制定有个性化的细化标准。同时还要加快这一系列制度与国际通行市场规则衔接,坚定向国际化、市场化、法制化的营商环境迈进。
(四)兼顾数据隐私保护与灵活监管
随着大数据收集范围的扩大,隐私泄露和网络安全等隐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日益凸显,要增强网络安全保护和防御能力,一方面,产业布局中要重视数据,生命各周期的监管与保护;但是另一方面监管也要留有余地,应该采用“包容审慎”的监管,放松事前审批,转而重视对事中事后的监管,这样不仅可以缓解现场审核等程序所耗费的人力,还可以为未来发展留出空间,鼓励各产业发挥网络效应,促进创新成果在生态中的分享,从而维护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传统服务业企业: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拥抱互联网思维
(一)加快企业信息化、数字化进程
企业数据治理能力的增强可以从优化企业生产服务流程,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经营绩效,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等多个角度为企业释放强大增长潜能。传统服务业企业想要加速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就应该加强数据资产管理能力,首先,要大量累积企业内部的数据和收集,引入外部数据,对数据的收集、传输、存储、清洗应用等各个环节做出系统性布局;其次,应不断拓展数据的应用范围,深度挖掘和释放数据价值,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数字化;与此同时,企业还应把智慧人才团队的培养与打造贯穿始终,加大对精通工业流程和互联网技术的跨界人才的培养,利用智慧人才红利实现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经营效益。
(二)加强新技术应用和创新
传统服务业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应该利用数据价值链创造价值。只有传统服务业与互联网产业深度融合,才能创造出有价值的大数据,这个过程中,企业应该积极利用新技术,引进人工智能,智能控制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减少信息的不对称,将产业自动化升级为智能化,实现产业创新供应链,营销链,客户管理的全方面、一体化整合,用数据驱动价值链转型升级。
(三)以“标志化”和“深度化”场景应用引领数字化转型
“标志化”是以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或关键节点为契机衍生出来的场景应用,可以作为传统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的“适应器”,可以降低转型过程的数字成本,并且规避转型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例如京东数科打造的“数字农牧”就是通过农牧养殖“标志化”场景的打造,对农牧养殖业进行追踪、监督、管理,助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深度化”是通过将传统产业与数字技术进行深度结合,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到具体细分的各个场景,“深度化”场景应用是数字化转型的助推器,可以实现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共赢,加快传统产业转型,例如AI机器人产品在数据中心、轨道交通、物资运送等领域的广阔应用,就是“深度化”应用的一个代表。
(四)促进线上线下交互
传统服务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最终目标还是实现线上线下的融合共生,这种新的产业生态体系基于自由流动的数据资源,利用数字技术作为中介,借助多元数字科技平台,在共同价值导向下,将线上线下的品牌效应深度融合,互相渗透,在催生新的商业模式的同时,为优化产业结构提供良好的生态化环境,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服务质量为消费者提供服务。
三、互联网企业:面向企业端服务延伸
(一)整合客户资源和数据资源,发挥规模效应
尽管互联网企业在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取得的突出成就主要还是集中在政府服务供给数字化方面,而未来将会有各行各业的企业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这就要求互联网企业对客户资源和数据资源进行整合,发挥规模效应,打造开放的“一站式”平台,引导区域行业园区等不同层次的整体开放资源,构建数字化技术即解决方案社区,为更多企业打通数据壁垒,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和服务效率的提升。
(二)向服务业垂直行业全面延伸,完善服务业领域布局
互联网企业应该从服务业垂直行业全面延伸,完善服务业领域的整体布局,成为培育企业技术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和创新服务综合体。以“产业+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为例,金融和实体产业通过产业互联网形成双向连接,“科创中心+龙头企业+产业金融”的模式,使得产业链、创新链和资金链变得更加开放,财政股权投资,社会产业投资和银行信贷投资组成的金融系统更加稳定,同时借助第三方支付金融超市连接与银行相关的整个金融系统,产业可以用金融工具打造孵化和并购的资金池,为产业资源聚合和资产规模放大提供可能,从而串联整个生态圈,重塑产业结构。
(三)完善人工智能数据平台等关键平台建设
产业互联网生态系统建设中,关键的一环就是平台搭建,平台模式是数字化转型和落地的主要实现模式,也是网络化协同推进的重要途径,利用人工智能数据技术推动大型企业云平台的建设,一方面可以成为产业要素资源的连接台,作为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工具箱”,破解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不敢转、不会转、不愿转、不善转、不能转”难题,另一方面可以构建多层次多企业协同推进机制,大企业云平台的实现,使得小企业可以依托平台接入数字化智能系统,平台可以利用云接入其云处理等技术,共享所有数字资源和数据能力,分布在平台上的企业可以利用平台对企业自身的资源、业务、生产供应链等多个环节进行优化,实现生产能力、创新资源等的对接,推动内部系统纵向集成和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横向集成,实现“产学研”系统一体化,加速形成数字合力,共同创造价值,促进产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产生质的飞跃。
(作者蒋媛媛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杨江涛系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本文系国家社科重大课题《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