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 第1集 谁在改变一切
本集主要内容: 上万年前,人类祖先的各种记事方式,借助不同的载体与工具,出现在不同的地域,形成不同的社会。这些让原始的生活与生存智慧得以保留和传递的符号就是人类早期创造知识的智能代码。知识突破个体生命周期,在长久的时空中进化为交流、计算、学习、思考以及成千上万种人类可使用的工具,极大增强了人类认识和改变世界的能力。 (《智能时代》 第1集 谁在改变一切)
《智能时代》 第2集 人有人的用处
本集主要内容: 没有人的工厂也可以大规模生产,这间“无人工厂”位于沈阳。铁西区因位于铁路西侧而得名,是20世纪中后期中国最著名的工业区。老工业区的余晖永远定格在了博物馆中,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由人工智能驱动的全新的生产模式。这意味着更高的效率、更稳定的质量与更强的竞争力,当然也意味着更少的人工劳动力。 (《智能时代》 第2集 人有人的用处)
《智能时代》 第3集 AI的突围
本集主要内容: 人工智能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像人类一样学习,甚至思考。在了解了人类行为语言的基本规则后,AI理论上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克服困难,积累经验,自行生成动作。技术创新意味着颠覆传统,也意味着创辟荒途,人工智能前景诱人,它意味着人类与电脑的交互方式迈入新的历史阶段,新一轮的生产力大爆发正在到来。 (《智能时代》 第3集 AI的突围)
《智能时代》 第4集 风险地带
本集主要内容: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被数字化的个体,可以被追踪、被收集,也可以被分析、被输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但它对人类的诸多挑战也备受质疑。算法歧视、大数据杀熟,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成为国际社会共同课题。 (《智能时代》 第4集 风险地带)
《智能时代》 第5集 城市的远见
本集主要内容: 城市是人类文明进化的果实,更多的财富、机会、资源和创造是人们走进城市的原动力,但亲近自然和享受自由也是人类的天性。如果在未来,科技能够打破资源聚集的地理限制,对追求幸福的人类而言,无论居住在哪里,都可以拥有更高品质的生活体验与服务。 (《智能时代》 第5集 城市的远见)
《智能时代》 第6集 我们,向何处去
本集主要内容: 过去的一万年,科技横空出世,让人类在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历史进程中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能力与勇气。荷兰32.5公里长的大坝,客观上代表着人类的创造力与自信心,可它阻挡了风浪,却难以阻止人类亲手制造的温室效应。人与自然,人与科技,将开启崭新的万年之旅。 (《智能时代》 第6集 我们,向何处去)
夯实人工智能发展底座 激荡科技创新“源头活水”
机器人拿着毛笔写书法;5G机器人咖啡师为观众现场调制咖啡;智能导航系统帮助医生远程完成神经外科微创手术;戴上VR头盔,就能漫游千里之外的工厂生产线,生产进度和数据实时呈现眼前……在2023第七届世界智能大会上,各种各样的人工智能产品琳琅满目,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工厂等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
2023-05-23 09:16:39 创新 人工智能
电动智能汽车抢占新赛道
百余款全球首发新车集体亮相,众多跨国车企负责人纷至沓来……近日闭幕的第二十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为全球汽车市场提振信心、注入活力。
2023-05-19 14:54:13 汽车 科技
江门大道|开足马力在新能源赛道上行稳致远
4月21日,首届中欧绿色创新发展大会在鹤山举行,其间,广东(江门)硅能源产业基地隆基园区启动建设,将打造全省前列的光伏组件生产和出口基地。两天后,23日,万众瞩目的中创新航江门基地一期项目产品下线,一个年产能约35GWh的智能标杆工厂正式亮相。
2023-04-24 16:51:42 绿色创新发展 绿色技术
绿色电力点亮消博会
在零碳管控方面,按照海南省碳普惠管理办法(试行)要求,本届消博会计划通过“绿色电力消费+蓝色碳汇抵消”的方式实现大型活动碳中和。在信息化服务方面,通过优化消博会APP、官网、小程序等,广大观众可享受到展会导览、会期活动、现场直击、观展购票等优质服务。
2023-04-11 15:46:14 绿色电力 消博会
我国首个智轨“零碳工厂”上线
该智轨“零碳工厂”位于四川宜宾,地处云贵川三省接合部,金沙江、岷江、长江横贯市境北部,自然环境优越,水资源丰富。该工厂有望探索出有效的“双碳”咨询模式,为智轨生产制造环节碳中和提供可借鉴样本,带来“整车+零碳”的全新解决方案。
2023-03-17 14:38:05 碳排放 零碳工厂
“零碳”绿港迈向万物智联
与目前全球已建成的其他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相比,天津港全物联网集装箱码头具有物联范围更广、应用场景更多、融合效果更好、可持续性强的多重优势,特别是在“人机物”三元融合的万物智能互联方面,能够给予港口生产作业更优更强更大的赋能。
2023-02-03 16:10:22 零碳 智慧 创新
用智慧守护祁连山绿色屏障
多个学科的专家正接力驻扎祁连山,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为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贡献力量。同时,祁连山已建立10个科学观测研究站,涉及荒漠、草地、冻土、森林、湿地等典型生态系统类型。
2023-01-03 10:46:45 绿色屏障 双碳
全球首个绿色智慧工地落户长沙
12月17日,记者从湖南长沙湘江新区获悉,这里有了全球施工领域首个绿色智慧工地。4DT—数字孪生可视化系统,助力实现“掌上工地”,可随时随地监控孪生工地,通过智能辅助决策,助力施工周期缩短30%,人工能效提高300%。
2022-12-29 20:01:39 绿色 智慧 全数字化
绿色低碳推动我国海洋经济蓬勃发展
上层利用光伏和风力发电提供能源,中层智能网箱养鱼,下层再利用中层养殖鱼类的排泄物养殖海参——这就是“经海001”号深海智能网箱海上立体开发方案。走进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展区,应用电力、混合动力和清洁能源的各种类型“绿色船舶”,提供着不同类型的节能环保型航运方案。
2022-12-08 17:08:19 低碳 海洋战略 能源
这些黑科技带来冬日里的别样温暖
立冬节气后,气温不断走低,各式各样的取暖设备“粉墨登场”。如今,除了取暖“老三样”——暖气、热水袋和电热毯外,我们身边还出现了一些科技感很强的“取暖神器”,如石墨烯电暖器、空气源热泵等。它们逐渐从实验室进入寻常百姓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抵御严寒,而且更加低碳环保。
2022-12-05 13:45:50 黑科技 低碳 环保
“零碳进博”,看见未来绿色新生活
在11月5日—10日举行的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绿色成为了一抹突出亮色。走进本届进博会展馆,处处可见绿色低碳元素。
2022-11-11 16:49:20 低碳 环保 绿色生活 绿色能源 绿色生态
谋划绿色低碳发展场景 助力科技强国建设
我国深入实施“双碳”战略,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在部分领域已形成优势并赢得战略主动。同时,可以通过主动塑造绿色低碳发展场景,助力科技强国建设并实现战略主动。
2022-10-28 17:59:54 低碳 科技 创新 双碳
工业遗产转型观察 水泥厂蜕变见证绿色发展之路
刚刚过去的十一假期,不少市民或外出旅游,或选择到博物馆参观展览。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有这样一座特殊的博物馆,展出的不是书法字画也不是文物藏品,而是工业瑰宝——水泥。独特的展品在假期吸引了不少游客来到这里了解水泥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2022-10-09 16:55:45 工业遗产转型观察 水泥厂 蜕变 见证 绿色发展之路
国内首座模块化零能耗建筑正式启用
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的“上海璀璨城市综合楼”项目今天(9月6日)正式建成启用。这也是我国首座模块化零能耗建筑,它依靠太阳能光伏发电,可以实现全年零能耗。
2022-09-13 09:46:47 模块化零能耗建筑 低碳
392万台!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规模充电基础设施
7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全力推进能源领域碳达峰方案落地实施,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2022-08-01 15:22:26 392万台 最大规模 充电 基础设施
我国首个海洋油气装备制造“智能工厂” 成功在津投产
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化制造基地正式投产,这标志着我国海洋油气装备行业智能化转型实现重大突破。
2022-06-29 15:31:29 海洋资讯 油气装备
“十四五”能源科技创新规划出台——五大路线攻关前沿技术
能源是攸关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点领域。国家能源局、科学技术部近日联合印发了《“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能源科技创新的总体目标,围绕先进可再生能源、新型电力系统、安全高效核能等方面,制定了中国能源发展与项目布局的技术路线图。
2022-04-13 11:50:42 能源科技创新 清洁低碳 智慧能源系统
瞭望 | 到本世纪中叶,这个清洁能源基地有望成为世界第一
根据规划,雅砻江流域水风光互补绿色清洁可再生能源示范基地,总规模超8000万千瓦,其中风电、光伏发电超4000万千瓦、抽水蓄能发电超1000万千瓦。建成后,将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绿色清洁可再生能源基地之一。
2022-03-23 10:41:29 水电站水库 清洁能源 双碳
中科院启动行动计划 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
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宣布启动“中国科学院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行动计划”,力争到2025年,突破若干支撑碳达峰的关键技术;到2030年,支撑碳达峰的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60年,突破一批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并实现应用。
2022-03-16 14:13:48 碳达峰 碳中和 能源强国战略
“中国制造”解难题 碳纤维“织”出火炬丝带曲线
2022年北京冬奥会火炬有一个充满动感的名字——“飞扬”。外形酷似两条交织舞动的丝带,不仅在设计上具有美感和力量,背靠的更是中国企业的潜心研发与匠心打造
2022-02-18 09:32:07 冬奥会 火炬 闭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