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夕阳沉入地平线,世界在人类眼中渐次褪色。然而在蛇类的感知中,热辐射勾勒出猎物的清晰轮廓;在萤火虫的复眼里,花朵反射着人类不可见的紫外图案。在可见光谱之外,自然界始终上演着无声的光影戏剧,而人类却因视网膜的局限,成为这场盛宴的缺席者
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低功耗微芯片,被称为“微波大脑”,这是首个能够利用微波物理原理同时处理超快数据信号和无线通信信号的处理器。相关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电子学》上。
美国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7日发布其最新人工智能模型GPT-5。
红外隐形眼镜开启人类新“视”界
“微波大脑”芯片创建
OpenAI推出最新人工智能模型GPT-5
《科幻地带》 20250824 深海巨无霸安装记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海油观澜号”从设计研发到建造集成,再到并网发电,23个月的时间,项目团队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追求卓越,力求完美,这个高达200多米的“风电巨人”向世人宣告,在深远海风电领域,中国人将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科幻地带》 20250824 深海巨无霸安装记)
《科幻地带》 20250817 探秘深海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随着深海探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了解到海洋的平均深度大约为3800米,而最深的地方是太平洋西部的马里亚纳海沟,最大水深超过10000米。而我国在万米深潜作业次数和下潜人数上已经居世界首位。从百米浅海到万米深海,我国先后突破了多项核心深潜技术。经过多年的不停勘探,人类一步步加深了对海洋矿物资源种类、分布和储量的认识。(《科幻地带》 20250817 探秘深海)
《科幻地带》 20250810 探索太阳系的奥秘(6)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太阳系是我们的家园,那么太阳系的边界在哪里?几十年前,人们还普遍认为冥王星就是太阳系的边界。在未来,随着科技不断创新,人类对于太阳系的探索也将不断深入,关于太阳系的边界究竟在哪儿,也许会有新的答案。(《科幻地带》 20250810 探索太阳系的奥秘(6))
《科幻地带》 20250803 探索太阳系的奥秘(5)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天王星是太阳系的第七颗大行星,质量是地球的14倍,体积在八大行星里排第三位,被称为冰巨星。在地球上,用肉眼几乎是看不到天王星的。(《科幻地带》 20250803 探索太阳系的奥秘(5))
《科幻地带》 20250727 探索太阳系的奥秘(4)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木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最大直径可以达到14万公里,是地球的11.25倍,木星的体积是地球的1316倍,太阳系中其他七颗大行星的质量加在一起还不到木星质量的一半。木星几乎全部由氢和氦组成,因此被人们称为气态巨行星。(《科幻地带》 20250727 探索太阳系的奥秘(4))
《科幻地带》 20250720 探索太阳系的奥秘(3)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当科学家开始在宇宙中寻找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时,其中一个条件就是非气态行星,必须具有固态表面。在太阳系中,水星和金星与地球一样都属于类地行星,这意味着它们中央是一个以铁为主的核心,周围是以硅酸盐为主的地壳。然而,目前的研究却显示它们并不适合人类移民。但即便如此,水星和金星依然具有重要的科考价值。人类将继续建造新的探测器对它们再次进行拜访。(《科幻地带》 20250720 探索太阳系的奥秘(3))
《科幻地带》 20250713 探索太阳系的奥秘(2)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地球诞生于46亿年前,关于地球的起源存在着各种假说,星云假说是其中比较有名的一个,该假说认为,太阳系最初是一团由尘埃和气体形成的星云,它不停地旋转,速度越来越快,最终在中心形成了太阳,外围部分则凝聚成了各大行星,地球就是其中的一员。(《科幻地带》 20250713 探索太阳系的奥秘(2))
《科幻地带》 20250706 探索太阳系的奥秘(1)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在浩瀚银河的螺旋形轨道上,有一个与众不同的行星系统,这就是我们的家园——太阳系。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它甚至是我们唯一知道的星系,不过,如今人类已经发现了数千个太阳系之外的行星系统。(《科幻地带》 20250706 探索太阳系的奥秘(1))
隔空控物的“魔法”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随着脑机接口技术的不断成熟,人与科技的关系将更加紧密,这项技术不仅让隔空控物从科幻变为现实,更是为残障人士提供了新的生活希望,帮助他们重新获得行动自由,如今,脑机接口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医疗、教育、心理健康等多个领域,未来,它还将深入智能家居、工业自动化等领域,进一步实现人机之间的高效互动。(《透视新科技》 20250822 隔空控物的“魔法”)
智培“黄金果”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国产猕猴桃价格便宜,但硬度较高、口感偏酸涩,消费者在购买后往往需要等待7至10天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品尝。为了改变国产猕猴桃的困境,科学家们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验,培育出了国产猕猴桃新品种。(《透视新科技》 20250821 智培“黄金果”)
勇闯水下的“机器侠”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在浩瀚的海洋中,人类仅凭自身能力能够探索的区域极为有限,然而,在深海千米以下存在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等,为了能够深入这些人类难以触及的领域,无人潜航器的研究和开发应运而生。(《透视新科技》 20250815 勇闯水下的“机器侠”)
月季新韵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月季是我国的一种传统花卉,在我国有悠久的栽种历史,中国人对月季情有独钟,在我们的古诗词和文化中有许多关于月季的描述。(《透视新科技》 20250814 月季新韵)
椰林飘香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海南作为我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有着独特的气候环境和物产资源,当地种植椰树的历史有2000多年。位于海南岛东北部的文昌三面临海,是椰林最密集的地方。(《透视新科技》 20250809 椰林飘香)
巨斑追踪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蜈支洲岛位于海南省三亚市,以其无与伦比的自然风光和浩瀚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吸引着无数游客的目光。近日,在这片神秘的海域中,一条重约50公斤的巨型野生石斑鱼在这片蔚蓝深处悠然游弋,这一发现,无疑为蜈支洲岛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透视新科技》 20250808 巨斑追踪)
深山里的“奇珍异果”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在高黎贡山的深山密林中,发现了一种珍稀的野生波罗蜜。波罗蜜,这是一种原产于印度的水果,因其外形酷似菠萝而得名。为了寻找到同类野生种质资源,改良和培育新的波罗蜜品种,植物学家走进了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透视新科技》 20250801 深山里的“奇珍异果”)
水中寻“鲨”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如今,在智能仿生技术的支撑下,该团队相继研制出了仿生江豚、海豚、鲸鲨、鳐鱼等珍稀海洋生物的机器人,为游客提供了仿佛置身海底世界的独特体验。这些仿生海洋生物不仅形态逼真,还能模拟真实生物的行为,为游客带来震撼的观感,同时也为海洋生物的研究和保护提供了新的途径。随着智能仿生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种类的仿生海洋生物出现,为海洋旅游、教育、科研等领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透视新科技》 20250727 水中寻“鲨”)
深空之“眼”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拍摄高精度图像是遥感卫星的基础功能,随着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结合,遥感卫星在农林生产、生态环保、智慧城市等多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透视新科技》 20250726 深空之“眼”)
应急“神器”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搜救犬是一种特殊的工作犬,当地震、建筑物倒塌等灾难发生时,它们会跟随救援队伍一起肩负起挽救生命的使命。搜救犬是搜救行业中公认的搜索“顶尖高手”,当救援人员使用生命探测仪初步锁定被困者的范围之后,可以由搜救犬去确认具体位置。(《透视新科技》 20250720 应急“神器”)
“耕”新记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中国是荔枝生产大国,全世界60%以上的荔枝都产自中国,新品种荔枝的诞生,丰富了我国荔枝品种,让种植户有了更多选择,也给喜爱水果的人们带来了新口味、新惊喜。(《透视新科技》 20250719 “耕”新记)
全能“搭档”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近年来,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全球机器人产业的重要力量,从理论研究到示范应用,再到产业化和高质量发展,中国机器人产业经历了多个阶段,AI技术、多模态感知和核心零部件的突破,显著提升了机器人的性能和智能化水平,中国机器人产业正以创新为驱动,为未来生活和产业升级注入无限可能。(《透视新科技》 20250713 全能“搭档”)
沙海“花园”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塔中,如同浩瀚的沙海中一个微不足道的黑点,然而,这里的每一片叶子都尽力地向天空伸展,每一阵风过,它们都发出欢快的笑声,仿佛是对沙海的宣言,随着引进和培育的沙生植物品种越来越多,绿化的面积越来越大,也许有一天常青沙漠变绿洲的梦想就会变成现实。(《透视新科技》 20250712 沙海“花园”)
鲍鱼新生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新品种绿盘鲍的育种研发,填补了我国大规格鲍鱼的空白,育种的工作远没有结束,近海的鲍鱼养殖已经饱和,科研人员正在向海洋深处出发,未来需要培育适合在深海养殖的鲍鱼新品种。(《透视新科技》 20250706 鲍鱼新生)
太空“速运”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快舟”系列运载火箭改变了常规的发射方式,它依靠车载去往发射地点,直接起竖就可以发射,从准备到发射最快仅需两个小时。(《透视新科技》 20250705 太空“速运”)
超能“新宠”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这只充满未来科技感的机器狗,它不仅有着像真实狗狗一样可爱的外形,还具备诸多令人惊叹的智能功能。它能够听懂指令,做出各种动作,能在复杂的环境中稳定行走、奔跑和跳跃。它就像一位充满好奇心的萌新小伙伴,正跃跃欲试地想要融入我们的生活。(《透视新科技》 20250629 超能“新宠”)
2025-08-25 11:17:51
2025-08-19 09:14:00
2025-08-11 17:02:26
AI虚拟细胞开启生物研究新范式
细胞是孕育生命的微小单元。细胞内部及其与外部之间物质、能量和信号的传递与交换,构建出人类生长、发育、衰老与疾病的生命图谱。解读细胞的奥秘,便是破译生命的密码。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突飞猛进,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AI虚拟细胞(AIVC)逐渐崭露头角。
2025-08-04 10:17:05
AI新工具降低编程“门槛”
7月22日,腾讯云宣布CodeBuddy IDE开启内测,这是首个实现“产品—设计—研发部署”全流程AI一体化的开发工作台。CodeBuddy IDE国际版整合Claude、GPT、Gemini等顶尖AI模型,国内版支持腾讯混元、DeepSeek等模型,主打“对话即编程”。用户“无须一行代码”,仅需用自然语言对话就能实现产品构想、设计、开发部署等应用开发全流程。
2025-07-28 14:29:57
OpenAI发布全新智能体产品
北京时间7月18日凌晨1点,OpenAI推出全新智能体产品“ChatGPT Agent”,宣告ChatGPT与“Deep Research”和“Operator”首次合体,组成“AI三剑客”,全面进军自动化AI代理领域。
2025-07-21 16:06:12
智能机器人自主完成胆囊切除手术
一个经过手术视频训练的智能机器人,在没有人工协助的情况下,成功完成了一例耗时的胆囊切除手术。这是该机器人首次在患者模型上进行操作,其表现十分沉稳,甚至在现实医疗环境中常见的突发状况下,也展现出了与熟练人类外科医生相当的专业能力。9日的《科学·机器人》杂志报道了这项由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主导的手术,其被视为手术机器人领域的革命性进展,因为机器人首次同时具备了机械系统的高精度和类似人类的适应性与理解力。
2025-07-14 16:00:30
“数字读心术”精准模拟和预测人类行为
德国亥姆霍兹慕尼黑研究中心开发出一款名为“半人马”(Centaur)的人工智能(AI)模型,能在几乎所有心理学实验中准确预测人类行为,甚至超越了科学家数十年来打造的传统认知模型,堪称“数字读心术”。这项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被认为是AI与心理学融合的重要突破。
2025-07-11 14:43:42
马斯克脑机接口科幻式蓝图,现实吗?
埃隆·马斯克的Neuralink公司在最新一次发布会上展示了其脑机接口(BCI)研究成果和发展愿景。此次令人瞩目的不仅是他们的现阶段成就,还包括其未来3年的科幻式蓝图。人们惊呼BCI技术似乎已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但与此同时,这项技术可能伴随而来的风险与困惑,也引起了相当广泛的探讨。
2025-07-02 14:53:21
新型机器人导航系统研发成功
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团队开发出一种新型机器人导航系统。该系统能模仿人类大脑的神经运作过程,实现类脑导航,其能耗不到传统导航系统所需能量的10%。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机器人学》杂志上。
2025-06-24 16:47:27
脑机接口新系统成失语者“数字声带”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团队开发出一种研究性脑机接口,有望帮助因神经系统疾病而失去说话能力的人重新“发声”。这项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展示了该技术如何在人尝试说话时,立即将大脑活动转化为语音,从而创建出一种“数字声带”。
2025-06-16 15:39:20
机器人打哈欠会“传染”黑猩猩
《科学报告》6月5日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黑猩猩能被机器人的哈欠“传染”。该研究表明,模仿人类面部表情的机器人如果在黑猩猩面前打哈欠,黑猩猩看到后,也会打哈欠并躺下。这说明,哈欠或许能作为一种休息信号,而不只是简单地诱发自动反应。这首次展示了无生命模型的行为模式也会传染。
2025-06-09 10:12:18
AI“看字断病”识别帕金森患者
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化学工程》的一项研究指出,一种装有磁性墨水的人工智能(AI)笔可准确“看字断病”,可用于辅助检测帕金森病的早期症状。该设备通过神经网络辅助数据分析,能识别帕金森病患者与健康人群书写特征的差异,有望实现更早诊断。
2025-06-06 21:16:58
最小电动自主双足机器人问世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科研团队宣布研制出已知全球最小的电动自主微型双足机器人“Zippy”。这款机器人身高不足4厘米,凭借其精巧的机载电池、执行器与控制系统,不仅能自主启动,更能以每秒10步的速度完成行走、转弯、跳跃及攀爬等动作。相关成果发布在2025年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国际机器人与自动化会议上。
2025-05-21 13:12:14
超声3D生物打印实现体内“深层制造”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研究团队近日在医学3D打印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他们开发出一种可在体内直接制造医疗植入物和定制化治疗组织的新技术,无需进行传统侵入性手术。该技术为未来精准医疗开辟了新方向。成果发表于最新一期《科学》杂志。
2025-05-12 14:36:32
AI工具助力揭示小脑奥秘
美国贝勒医学院领衔的国际团队研制出一款新型人工智能(AI)工具。它能精准识别在运动过程中小脑独特的神经元类型,为了解小脑工作机制带来突破性进展,也为治疗脑部疾病提供了新思路。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细胞》杂志。
2025-04-29 10:42:13
可穿戴设备能测量皮肤“呼吸”
美国西北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首款能测量皮肤“呼吸”的可穿戴设备。通过分析皮肤释放和吸收的气体,该设备提供了一种评估皮肤健康状况的全新方法,包括监测伤口、检测皮肤感染、追踪皮肤水分含量、量化有害化学物质暴露剂量等。
2025-04-16 09:23:01
AI“参与”同行评审喜忧参半
今年2月,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生态学家蒂莫西·波伊索在审阅自己论文的评审意见时,意外发现其中一份评审报告可能由AI代笔。他对此感到愤怒并在博客中痛斥:我递交论文参与评审,期待的是同行的思想碰撞。若这一前提不再,那么同行评审制度将沦为数字废墟。
2025-03-31 10:43:25
智能驾驶加快向我们走来
近期,智能驾驶加速走进现实——长安、比亚迪、吉利等车企先后发布智驾普及战略。其中,长安“北斗天枢2.0”计划提出,未来3年将推出35款数智新汽车;比亚迪宣布全系车型将搭载“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吉利发布基于AI“世界模型”等打造的“千里浩瀚”智驾系统。一系列进展表明,智能驾驶正加快向我们走来。
2025-03-14 13:41:30
心理治疗机器人能否抚慰人类心灵
无形却怀善念,无声却蕴智慧。它如一位永驻的智者,指引迷途者穿越心灵的迷雾;又如一位永恒的倾听者,从不打断,却总能给予恰如其分的回应。它永远在线,毫无偏见,只需轻点下载即可拥有,几乎无需成本,甚至完全免费。
2025-02-19 13:55:09
AI工具为一名罕见病患者找到药物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科学家开发出一款新型人工智能(AI)工具。在梳理了4000种现有药物后,这款AI工具为一名特发性多中心型Castleman病(iMCD)患者找到了救命药物。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2025-02-12 11:04:24
AI掀起药物研发新浪潮
目前,一款新药的平均研发成本超过10亿美元,且需要历经十多年时间才能进入市场。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蓬勃发展,以及临床数据量的爆炸式增长,新药研发在降本增效方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2025-01-26 16:22:02
新型磁光存储器助力超快计算
一个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团队在开发高能效计算机方面取得重磅成果:用于超快计算的新型磁光存储器。这是一种创新的光子平台,不仅开关速度比当前最先进光子集成技术快100倍,还可重写超过23亿次。相关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光子学》杂志上。
2025-01-21 10:05:58
智能窗新技术能控制热量与可见度
据《光子能源杂志》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称,以色列内盖夫本-古里安大学科学家开发出一种将液晶和纳米多孔微粒相结合的新方法,从而创造出一种能同时控制可见光和红外辐射的智能窗户技术。
2025-01-13 12:55:12
智能马桶垫: 如厕同时监测健康状况
座圈加热、自动冲洗、暖风烘干……如今马桶的功能日益丰富,极大地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近期问世的一款智能马桶垫,又给马桶增添了新技能。有了这款马桶垫,使用者可以在如厕的同时,轻松监测自身健康状况。
2025-01-06 11:04:17
新技术可不受位置限制实现无线充电
手机放在口袋中即可完成充电?这不是科幻小说中的场景,而是韩国蔚山国立科学技术研究院团队实现的真实技术。这一创新技术使设备在三维空间内不受位置限制实现无线充电,为手机和其他电子设备的充电技术发展铺平了道路。该成果发表在最新出版的《先进科学》杂志上。
2024-12-30 10:55:59
《物理世界》揭晓2024年度十大科学突破
世界知名的学术期刊《物理世界》2024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于12月12日揭晓。中国两项科研成果入选:自带“开关”的半导体石墨烯,以及从月球背面返回的第一批样本。
2024-12-16 10:55:14
全球首款碳-14钻石电池有望供电数年
据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官网4日报道,来自该校和英国原子能管理局的研究团队研制出全球首款碳-14钻石电池,这款电池有望为设备供电数年。
2024-12-09 16:27:14
科学家开发出可定制和编程纳米机器人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纳米研究所团队利用DNA折纸技术,成功开发出定制设计且可编程的纳米机器人。这一创新成果展示了广泛的应用前景,涵盖靶向药物递送、响应性材料以及节能光信号处理等多个领域,成果于27日刊登在《科学·机器人》杂志上。
2024-12-02 14:41:42
压缩算法为大语言模型“瘦身”
据美国科学促进会旗下网站19日报道,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团队开发出一种新压缩算法CALDERA,能精简大型语言模型(LLM)的海量数据,为LLM“瘦身”。这项算法不仅有助保护数据隐私、节约能源、降低成本,还能推动LLM在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上高效使用。
2024-11-25 13:25:38
AI作诗水平超越人类了吗
人类路长嗟日暮,AI已有惊人句? 人工智能(AI)搞诗歌创作并不是新鲜事。在这一领域,早期AI大多依赖于简单模式匹配和规则设定,生成的诗句缺乏内涵和情感。但随着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进步,新一代AI已能够通过学习大量诗歌数据来捕捉语言的细微差别和复杂结构,从而生成更加自然流畅、富有创意的诗句。
2024-11-18 15:41:25
无需手术即可增强空间记忆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两个实验室联合开发了一种独特的实验装置。该装置整合了非侵入性深层脑刺激、虚拟现实(VR)训练以及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目的是增强人的空间记忆能力。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进展》杂志上的这项研究成果,展示了通过向深层脑区施加无痛电脉冲,即可提升大脑能力的新技术。
2024-11-04 16:14:54
论文也要“蹭热点”,提及AI会使引用率上升
随着人工智能(AI)的普及,越来越多科研人员开始使用AI工具。近日在英国《自然·人类行为》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与未提及AI的科研论文相比,提及AI的科研论文引用率更高。
2024-10-25 11:49:15
超薄材料有望增强6G卫星通信能力
超材料具有同类天然材料不具备的特性。在一项最新研究中,英国科学家研制出一款超薄二维(2D)表面,能对卫星最常用的电磁波进行操纵和转换。这一成果有望提升6G卫星在通信、高速数据传输和遥感方面的能力。相关论文发表于新一期《通信工程》杂志。
2024-09-18 17:12:07
马斯克宣称的“最强AI训练系统”上线
人工智能(AI)争霸赛硝烟再起。据美国“数码趋势”网站近日报道,xAI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在X平台上宣布,该公司打造的超级AI训练集群Colossus已正式上线。马斯克称该集群为世界上“最强大的AI训练系统”。
2024-09-09 09:42:54
利用尖端技术 培育“超级果蔬”
2023年,新西兰T&G Global公司的Tutti苹果在德国柏林果蔬展上惊艳亮相,成为全球首个专为炎热气候条件培育的苹果品种。Tutti外观呈漂亮的深红色,果肉甜美多汁,不仅外观诱人,更重要的是它能在40℃的高温下茁壮成长。现在,Tutti苹果已经在美国、智利等地推广。
2024-09-06 09:54:54
国产工业数智底座SugonRI升级
智能科技推动下,基于自主创新能力的“工业+AI”成为产业革新的关键路径。近年来,随着工业场景愈发复杂,多学科交叉耦合、信息技术与运营技术融合难度持续提升,软件应用开发面临技术能力与体系标准等诸多限制。在曙光网络近日举行的发布会上,国产工业数智底座SugonRI升级版——SugonRI2.0正式亮相。
2024-08-26 16:08:36
新AI算法“望舌诊病”成功率达98%
“望舌诊病”是最具中医特色的诊断方法之一,已有2000多年历史。在一项最新研究中,该方法获得了人工智能(AI)技术的加持。
2024-08-16 16:39:50
2024巴黎奥运会迎来AI浪潮
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当来自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1000名运动员为奥林匹克精神和梦想奋力拼搏时,人工智能(AI)技术正以独特方式展示自己的风采。
2024-07-30 16:05:51
新技术用磁场调控大脑特定回路
韩国基础科学研究所(IBS)和延世大学纳米医学中心科学家携手,成功开发出名为“神经动力学磁生接口”(Nano-MIND)的磁遗传学技术。该技术首次使用磁场,对大脑深处特定神经回路进行无线远程精确调控,有助科学家揭示认知、情感和动机等高级大脑功能的秘密,为神经疾病提供新疗法。相关论文发表于新一期《自然·纳米技术》杂志。
2024-07-25 10:58:04
AI模型可为癌症患者选择最佳疗法
来自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和Pangea Biomed制药公司的科学家,成功开发出一种人工智能(AI)模型“DeepPT”,可以帮助医生为癌症患者选择最佳疗法。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癌症》杂志。
2024-07-12 14:51:01
超快网络流算法问世
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超快算法,即网络流算法。该算法成功解决了在网络中实现最大流量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传输成本的问题。这种超快计算能力是研究高度复杂、数据丰富、动态且快速变化的网络(例如生物学中的分子网络或大脑网络)的重要环节。
2024-07-03 11:47:50
AI助力追踪肠内智能药丸
美国南加州大学科学家开发了一种人工智能(AI)驱动的系统。该系统可跟踪监测肠道疾病的微型器件,帮助高危人群在家中监测胃肠道健康状况,而不必到医院进行侵入性检查。研究成果发表在12日的《细胞报告物质科学》杂志上。
2024-06-18 08:40:16
人机交互:智能隐形眼镜有望助力康复诊疗
近日,南京大学联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江苏省人民医院的研究团队,研发出一种具有眼动追踪功能的隐形眼镜,相关成果近期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有望应用于康复助残、医学诊疗、心理学研究等领域。
2024-05-23 11:39:16
生成式AI进军基因编辑领域
制图、写歌、作诗、编程、生成视频……生成式人工智能(AI)技术与各行业的结合不断为人们带来惊喜,在各领域掀起革新浪潮。
2024-05-07 10:28:58
AI可据蛋白结构快速设计药物分子
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化学家开发出一种新的人工智能(AI)算法程序,可根据蛋白质的三维表面快速、轻松地设计活性药物成分。最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刊发的这一成果,可能彻底改变药物研发方式。
2024-04-28 10:15:59
Sora向好莱坞发起冲击
据美国《洛杉矶时报》网站近日报道,OpenAI公司正与包括资深经纪人和电影工作室的高管等在内的美国好莱坞娱乐业人士密切接触,推销其最新文字转视频技术Sora。
2024-04-16 10:53:56
电子袜可检测不健康步行方式
一种电子袜子可以检测到与糖尿病和血液循环不良有关的不健康走路方式,有望预防足溃烂和截肢。这项研究在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科学大会EHRA 2024上首次提出,将使许多腿部动脉阻塞的糖尿病患者受益。
2024-04-09 09:15:05
“语音引擎”可从15秒样本复制原声
据著名科技网站The Verge报道,OpenAI公司3月29日最新推出了一项名为“语音引擎”(Voice Engine)的人工智能工具,其仅凭一段15秒的声音样本,便能够精准模仿出该人的声音。
2024-04-02 10:47:46
迄今最快AI芯片拥有4万亿个晶体管
美国芯片初创企业Cerebras Systems推出了全新的5纳米级“晶圆级引擎3”(WSE-3)芯片。该公司官网称,这是目前世界上运行速度最快的人工智能(AI)芯片,将此前纪录提高了1倍。
2024-03-18 15:05:10
首位“AI软件工程师”亮相引爆科技圈
一家成立不到两个月但拥有十名天才工程师的初创公司Cognition,搞了一个引爆科技圈的大动作。他们推出了一款名为Devin的人工智能(AI)助手,可以协助人类软件工程师完成诸多开发任务。Devin不同于现有其他AI编码者,它可以从零构建网站、自行部署应用、修复漏洞、学习新技术等,人类只需扮演一个下指令和监督的角色。
2024-03-15 14:41:44
谷歌发布基础世界模型Genie
据谷歌公司官网26日报道,谷歌旗下“深度思维”公司重磅发布了一个根据互联网视频训练的基础世界模型——Genie(精灵)。其可从合成图像、照片、草图生成多种动作可控的环境。
2024-02-29 16:19:54
智能手机换电模式能否替代快充模式
近日,卡塔尔一家科技公司研发出可以在7秒钟内为手机充电的机器Swapery。它配有轻量级电池组。用户可将这些电池组吸附在手机背面,并与手机充电接口相连。当需要充电时,用户将手机插入Swapery中,机器就会自动将电池组更换为另一批满电的新电池组,并对替换下来的电池组进行充电。有评论称,这种类似于电动车换电补能的模式有望减轻现代人的手机电量焦虑。
2024-02-21 11:37:25
AI加速药物发现,前景尚需实践检验
这或许是医疗保健行业最引人注目的变革:数字生物学和生成式人工智能(AI)正在帮助重塑药物发现进程。
2024-02-05 10:44:44
机器人能用AI加速发现化学分子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化学家开发了一种自主化学合成机器人。这款被称为“化学机器人”(RoboChem)的台式设备具有集成的、人工智能(AI)驱动的机器学习单元,在速度和准确性方面均胜过人类化学家,同时还表现出高度的独创性。作为同类产品中的第一个,它可显著加速化学分子发现,用于制药及其他诸多领域。研究论文25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2024-01-29 10:45:42
新模型可实现零样本动物社交身份识别
1月12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获悉,该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研究员蔚鹏飞及其团队将AI技术运用到动物身份识别和神经科学研究中,提出一种研究社交行为的小样本学习计算框架模型。该模型可解决精确检测动物社交行为中的多个难点,有望创新社交行为神经环路机制的研究范式。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机器智能》上。
2024-01-15 15:15:49
新算法将物理问题转化为量子语言
谷歌公司科学家设计出一种算法,可将复杂的物理问题转化为量子物理学的语言,这可能使量子计算机变得更有用。相关论文发表于最近的《物理评论X》杂志。
2023-12-29 16:36:59
AI仅用17天独自创建41种新材料
自然》11月30日发表了两项重磅研究:最新的由人工智能(AI)驱动的平台GNoME(材料探索图形网络),已可以自行发现和合成新无机化合物,包括发现了超220万个稳定结构、17天便独自创建了41种新材料,其速度和精确性均远超人类。
2023-12-07 14:39:54
能迅速模仿人类专家的智能体出现
据《自然·通讯》28日发表的一篇论文,谷歌“深度思维”报道了一个人工智能(AI)体,在3D模拟中,该智能体能在第一次见到的任务中极迅速地模仿人类专家,实时可靠地获取来自人类搭档的知识。这一研究结果是对AI实现快速知识传播的一次概念验证,也是朝着人类—AI开放式互动的文化演变迈出的第一步。
2023-11-30 08:42:15
AI系统发展出类人脑特征会用与人相同的思维来完成任务
20日发表在《自然·机器智能》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英国剑桥大学科学家证明,对人工智能(AI)系统施加物理限制,就像人脑必须在物理和生物限制下发育和运作一样,可让它发展出某些与人脑相似的关键特征和策略,从而完成任务。
2023-11-21 10:30:02
纳米线网络“大脑”可即时学习和记忆
来自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个研究团队首次证明了可通过物理神经网络实现即时学习和记忆,其研发受到大脑神经元工作方式的启发,并与之高度相似。这一成果向开发高效率、低能耗的机器智能迈出了关键一步。相关论文1日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
2023-11-02 14:53:12
纳米电子设备不靠云可实时处理数据
美国西北大学工程师开发了一种新型纳米电子设备,可以迄今最节能的方式执行准确的机器学习分类任务。该设备的能源使用效率比当前技术提高100倍,可实时处理大量数据并执行人工智能(AI)任务,而无需将数据传输到云端进行分析。研究成果10月12日发表在《自然·电子学》杂志上。
2023-10-19 15:50:34
乒乓球声学超表面可吸收低频噪音
长期接触低频噪音会导致许多健康问题,但解决方案可能出现在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乒乓球表面。在最新一期《应用物理学杂志》中,法国里尔大学和希腊雅典国立技术大学研究人员描述了一种声学超表面,其使用乒乓球作为亥姆霍兹谐振器,创造出廉价但有效的低频隔音效果。
2023-10-11 11:05:13
智能服装新材料能导电且可洗涤
俄罗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学开发出一种基于尼龙织物和还原氧化石墨烯的“智能服装”新材料。这种混合纺织品在洗涤过程中可保持其特性并具有导电性,这使得它可用于制造纺织品传感器平台。研究成果发表在最近的美国化学会《ACS应用材料与接口》杂志上。
2023-08-03 12:58:09
3D细胞培养:在体外给细胞“家”的感觉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最近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说,他们绘制出迄今最详尽、全面的人类心脏细胞图谱,涵盖心脏的8个部位、75种细胞状态。
2023-07-24 11:05:20
利用人类心肌细胞 3D打印心腔能自主跳动数月
据英国《新科学家》网站最新消息,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科学家开发出一种新技术,可以3D打印微型心腔(心脏底部的腔室)。他们用活的人类心肌细胞打印的心腔被证明可自主跳动至少3个月。
2023-06-28 11:57:27
AI语言模型“提速”药物发现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塔夫茨大学研究人员设计出一种基于大型语言模型(如ChatGPT)的人工智能算法,这种称为ConPLex的新模型可将目标蛋白与潜在的药物分子相匹配,而无需执行计算分子结构的密集型步骤。
2023-06-14 09:35:44
活细胞3D打印成人体组织
俄罗斯谢切诺夫莫斯科第一国立医科大学和俄罗斯科学院谢苗诺夫化学物理中心合作,研发出利用活细胞对人体组织进行三维生物打印的技术,使为特定人群打印器官和组织成为可能。
2023-06-06 09:23:20
科技正让医疗服务悄然升级
5G、人工智能(AI)等技术不断更新迭代,正在为医疗保健领域插上智能化腾飞的“翅膀”。从功能向智能的进化,不仅让未来的医院焕然一新,也让患者能享受到更快速精准的医疗服务。近期美国《连线》杂志列举了医疗领域将出现的几项技术进步。
2023-06-06 09:23:22
人造树叶可制成清洁液体燃料
英国剑桥大学化学系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太阳能技术,可以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液体燃料,并能直接作为临时燃料驱动汽车发动机。研究结果发表在18日的《自然·能源》杂志上。
2023-05-19 15:52:16
3D打印正向诸多领域延展
3D打印工艺是指由机器自主“打印”连续的一层层软性、液体或粉末状材料,这些材料会迅速硬化或融合,从而形成三维固态物体。自20世纪80年代问世以来,3D打印技术已经取得长足进步,广泛应用于制造、医疗、航空航天等领域。科学家们利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了火箭、食品,甚至直接在人体内3D打印生物材料。
2023-04-11 15:25:51
新发布GPT-4表现“可与人类相媲美”
目前OpenAI公司仅公布了有关GPT-4的架构、硬件、训练所需算力及用于训练它的数据方面的最少细节。OpenAI表示,此举“出于竞争和安全方面的考量”,但缺少更多信息也使科学家们核查GPT-4性能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变得更困难。
2023-03-17 14:39:07
人工智能可分析显微镜下细胞运动
分析显微镜拍摄生物过程获得的大量数据一直是研究中的重要工作。最近,瑞典哥德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人工智能(AI)方法,可以跟踪细胞的运动。这种方法可能对开发更有效的癌症药物非常有帮助。
2023-02-17 17:42:29
国内首台高可靠自主化光纤电流互感器通过技术鉴定
近日,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组织来自电力、光学等领域的专家,对我国首台“高可靠自主化光纤电流互感器”进行技术鉴定。长期以来,光纤电流互感器及其核心光电器件主要依赖进口,并且由于其面临极端低温、外部振动、强电磁干扰等复杂严酷的运行环境,故障率居高不下,多次导致直流闭锁及临停,成为制约直流工程可靠运行的难题。
2023-01-09 16:35:48
透明木材有望很快取代塑料
印度科学家开展的一项新研究表明,透明木材有望替代玻璃或者塑料,用于制造汽车挡风玻璃、透明包装以及生物医学设备。透明木材具有可再生性和可生物降解性,可减少对环境的生态影响。此外,其成本效益是玻璃的5倍,因此可显著降低能源成本。相关研究发表于《总体环境科学》杂志。
2022-10-25 11:42:31
AI材料可自我学习并形成“肌肉记忆”
就像一个不用看琴键就能熟练弹奏的钢琴家,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机械工程师设计出了一种新的材料,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行为并发展出它自己的“肌肉记忆”,允许实时适应不断变化的外力。该材料由一个具有可调梁的结构系统组成,能根据动态条件改变其形状和行为。19日发表在《科学·机器人》上的这项研究,将在建筑、飞机和成像技术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
2022-10-25 11:37:36
我国科学家发现土卫二可能存在“生命之磷”
土卫二是太阳系中最可能存在生命的地外星球之一,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员郝记华等人研究发现,土卫二的冰下海洋中可能含有丰富的溶解态磷酸根,能够支持潜在微生物的起源与繁衍。这个发现填补了土卫二海水宜居性研究的空白,为人类未来探测土卫二可能存在的生命提供科学参考。
2022-10-09 16:57:09
AI首次创建高效准确数学算法
英国《自然》杂志封面以“矩阵游戏”为题,发表了人工智能(AI)公司“深度思维”团队的最新发现:AI可解决矩阵乘法问题。这是第一个可为矩阵乘法等基本任务发现新颖、高效且正确算法的AI系统。
2022-10-09 16:48:09
完成深海地质原位观测及国产化装备海试任务后 “探索二号”返航
昨天(9月25日),搭载“深海勇士”号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的“探索二号”完成海试任务,返回三亚。此次海试,任务团队9月16日从三亚出发,前往南海进行科考作业,目前顺利完成深海地质原位观测及国产化装备海试任务。
2022-09-26 17:51:34
全新模型提前十年预测阿尔兹海默病发病风险
联合团队利用英国生物样本库队列,随访了425159名40-69岁的非痴呆人群,在中位随访时长达11.9年的过程中,5287位参与者被诊断为新发痴呆。
2022-09-26 17:51:20
中国科学家首次在月球上发现新矿物 并命名为“嫦娥石”
9月9日,中国传统节日中秋佳节前夕,国家航天局、国家原子能机构联合在京发布嫦娥五号最新科学成果:中国科学家首次在月球上发现的新矿物,被命名为“嫦娥石”。
2022-09-13 09:41:53
机器学习模型创建定制气味和香水
目前,人们仅根据气味剂的物理化学特征来预测嗅觉印象。但是,该方法无法预测传感数据,而传感数据对于产生气味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研究人员采用了逆向思维的创新策略,不是根据分子数据预测气味,而是根据气味印象预测分子特征。这是使用标准质谱数据和机器学习模型实现的。
2022-09-13 09:41:36
用于边缘AI的神经形态芯片问世
一个国际研究团队设计并制造了一种直接在内存中运行计算的芯片,可运行各种人工智能(AI)应用,而且它能在保持高精度的同时,仅消耗通用AI计算平台所耗能量的一小部分,兼具高效率和通用性。
2022-08-22 17:03:32
战高温 保供电 | 重庆:搭建物联网平台 统一调控楼宇中央空调温度
重庆高层建筑楼宇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度夏期间,空调负荷已成为影响全市电力供需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今年,重庆开始探索搭建物联网平台,统一调控楼宇中央空调,为节电省电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2-08-22 17:03:21
我国新一代载人火箭完成重要试验 转入初样研制阶段
记者28日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获悉,该院所属702所近日圆满完成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多机并联静动联合试验,有力支撑了该型火箭研制顺利转入初样研制阶段。
2022-08-01 15:12:12
高能效质子可编程电阻器开发成功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组成的多学科团队正着手推动提高一种人工模拟突触的速度极限。他们在制造过程中使用了一种实用的无机材料,使设备运行速度比以前的版本快100万倍,也比人脑中的突触快约100万倍。该研究近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2022-08-01 15:11:43
构建世界测距最远雷达 “中国复眼”落地重庆
世界最远探测距离的雷达落地重庆,建成后能高分辨率观测1.5亿公里范围内的小行星。
2022-07-15 14:32:30
章鱼仿生手套可牢牢抓住水下物体
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迈克尔·巴特利特领导的一个研究团队受章鱼的启发,开发出一种章鱼仿生手套,能够牢牢抓住水下物体。他们的研究被选为13日《科学进展》的封面。
2022-07-15 14:31:34
科学家破解阿勒泰陨落带形成之谜 为小行星“打水漂”形成
近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行星科学和深空探测研究部与中山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等单位合作,以阿勒泰超长铁陨石陨落带为研究对象,创新性提出小行星低仰角撞击的“打水漂”式轨道陨落机制,揭示了全球目前已知最长的阿勒泰陨落带的形成之谜。这一成果日前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发表。
2022-06-29 15:21:10
新型可穿戴传感器能检测潜在脑震荡
根据《科学报告》杂志近日发表的一项运动科学研究,一种新开发的传感贴片可安置于后颈处,有助于预测高冲击运动如橄榄球或柔道带来的脑震荡风险。这项研究报告了这种小型柔性装置能够在测试假人身上检测突发的颈部压力。
2022-06-29 15:19:00
实时生成海量数字盲文,AI帮视障人士无障碍阅读
盲文AI实时翻译算法是本软件的核心技术之一,其运行逻辑是首先将中文、英文等文字编码格式统一转换为Unicode格式,然后选择盲文类型,再调用盲文AI实时翻译算法,就可以输出国家通用盲文、现行盲文、全拼盲文、双拼盲文。
2022-06-14 18:04:55
灵敏度比真实的高千倍 “智能皮肤”可探测微生物
历经6年努力,意大利和奥地利研究人员开创性地研发出一种三合一混合材料,被称为新一代“智能皮肤”。其灵敏度是真实皮肤的1000倍,能探测触觉、温度、水分甚至微生物,有助促进灵敏机器人和智能假肢的研发。
2022-06-14 18:03:46
首座潮光互补型光伏电站投运
5月30日,全国首座潮光互补型智能光伏电站——国家能源集团龙源浙江温岭潮光互补型智能光伏电站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开创了光伏与潮汐完美协调发电的新能源综合运用新模式,标志着我国在海洋能源综合利用、新能源立体式开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新成效。
2022-06-01 17:09:09
首条永磁磁悬浮空轨开始调试
这是我国第一条永磁磁浮空轨工程示范线,是悬挂式单轨系统与永磁悬浮技术的融合,项目于2021年2月份启动实施,2021年7月份第一个桩基开钻,目前已进入车辆调试的关键阶段,预计今年7月份可正式进入通车实验阶段。
2022-06-01 18:01:26
全球首发!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如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近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大气环境监测卫星。这颗卫星的入轨,也意味着我国将世界首颗具备二氧化碳激光探测能力的卫星“送上天”。
2022-04-26 17:00:59
新材料加持 规模储能首选技术成本更低
记者近日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储能技术研究部李先锋研究员团队在高性能、低成本碱性体系液流电池用膜材料规模化制备及应用方面取得新进展,通过连续卷对卷式制膜工艺,实现了非氟阳离子传导膜的大面积制备,以及其在碱性体系液流电池储能技术中的应用。
2022-04-26 17:01:34
电动化 自动化 服务化——三大趋势掀起全球交通业巨变
美国《福布斯》网站在近日的报道中列出了交通领域的三大趋势:电动化、自动化和服务化。这3种趋势不仅会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也将改变货物的运输方式——而后者会对大多数产业带来深刻影响。
2022-04-08 15:23:47
河南桐柏发现自然界新矿物——空铁黝银矿
记者从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获悉,该局参加的一个科研团队发现并命名了一种自然界新矿物“空铁黝银矿”,近日正式获得国际矿物学协会新矿物命名及分类委员会批准。
2022-04-08 15:22:34
2022年计算机视觉领域五大发展趋势
到2022年底,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市场价值预计将达到480亿美元,并可能成为许多持续创新和突破的来源。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在近日的报道中,列出了计算机视觉技术在2022年的五大发展和应用趋势。
2022-03-30 11:54:24
清华大学团队研发出新颖唇语解读系统
人说话时嘴唇动作跟语音同步,可以通过识别唇动来进行语言交流。
2022-03-30 11:5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