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组成的多学科团队正着手推动提高一种人工模拟突触的速度极限。他们在制造过程中使用了一种实用的无机材料,使设备运行速度比以前的版本快100万倍,也比人脑中的突触快约100万倍。该研究近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迈克尔·巴特利特领导的一个研究团队受章鱼的启发,开发出一种章鱼仿生手套,能够牢牢抓住水下物体。他们的研究被选为13日《科学进展》的封面。
根据《科学报告》杂志近日发表的一项运动科学研究,一种新开发的传感贴片可安置于后颈处,有助于预测高冲击运动如橄榄球或柔道带来的脑震荡风险。这项研究报告了这种小型柔性装置能够在测试假人身上检测突发的颈部压力。
我国新一代载人火箭完成重要试验 转入初样研制阶段
构建世界测距最远雷达 “中国复眼”落地重庆
科学家破解阿勒泰陨落带形成之谜 为小行星“打水漂”形成
《科幻地带》 20220731 太阳系之旅——木星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木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体积最大、自转最快的“巨无霸”。它没有和地球一样的岩质表面,而是一个气态巨行星。这不免让人产生好奇:既然木星是没有坚固表面的气态行星,那么我们能否穿过木星的大气层,进入木星的内部?让我们尝试开启一次探秘木星之旅。(《科幻地带》 20220731 太阳系之旅——木星)
《科幻地带》 20220724 太阳系之旅——小行星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手机体积不大却大多含有铂、钴、锂等10多种稀有金属。除了手机,几乎所有的电子设备也都需要稀有金属,至于高端武器、航天科技就更不用说了。然而,地球上的稀有金属毕竟有限,其中不少品种的开采难度还相当大。好在科学家早就发现小行星的稀有金属含量相当高,于是人类便有了到小行星上采矿的想法。那么小行星上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稀有金属?精彩内容,敬请关注。(《科幻地带》 20220724 太阳系之旅——小行星)
《科幻地带》 20220717 极端天气的背后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天气事关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然而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频发,影响了许多人的生活和各行各业的发展。像是美国的龙卷风、巴西的大暴雨、袭击欧洲多国的大风暴等,可以说是风雨雷电雹,五件套轮番上阵,紧锣密鼓地登上了全球天气的舞台。 (《科幻地带》 20220717 极端天气的背后)
《科幻地带》 20220710 风雨来临时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风和雨都是常见的自然现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时它们是人类的帮手与助力,而有时它们又是毁灭与灾难的象征。因此,“风调雨顺,人寿年丰”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朴素的美好心愿,本期我们将走进风和雨的世界,探秘这些神奇的自然力量。 (《科幻地带》 20220710 风雨来临时)
《科幻地带》 20220703 味觉的奥秘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如今,新一代的年轻父母不仅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吃饱,更希望孩子能喜欢健康的食物,因为饮食健康才能发育得更好。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拥有更健康的饮食习惯,可以尝试从婴幼儿时期就开始培养孩子良好的味觉习惯。(《科幻地带》 20220703 味觉的奥秘)
《科幻地带》 20220626 感知世界——视觉与听觉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为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耳聪目明,在五官中,眼睛和耳朵是接收外界信息的重要器官。有研究表明,我们获取的信息70%到80%都来自视觉系统,而我们的双耳是使用最频繁、反应最迅速的感官之一。因此,在培养孩子的时候,我们万万不能忽略对这两大感官的爱护。(《科幻地带》 20220626 感知世界——视觉与听觉)
《科幻地带》 20220619 假如星球改变了大小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它的赤道周长超过4万千米,表面积超过5亿平方千米,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岩质行星。我们所居住的地球如果变大了或者缩小了,对我们的生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期让我们通过最新的科学技术进行一次有趣的思想实验。(《科幻地带》 20220619 假如星球改变了大小)
《科幻地带》 20220612 假如生物改变了大小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世间万物皆有自己的尺寸。蓝鲸是庞然大物,昆虫则体形小巧,巨大的恐龙灭绝了,同时代的蚂蚁却生存下来了。当生物的尺寸变大时,需要付出代价。当生物的尺寸变小时,会面临哪些挑战?精彩内容,敬请关注。(《科幻地带》 20220612 假如生物改变了大小)
“羲和号”探测器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人类发现太阳不仅给地球带来了光明,它还是地球的能量来源,让地球的万物得以生存、生长,太阳的变化不仅对地球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也影响着人类的活动和未来。2021年10月14日,我国第一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顺利升空,中国也由此开启了空间探日的时代。那么,“羲和号”探测器会给我们带回哪些新消息? (《透视新科技》 20220801 “羲和号”探测器)
智能电网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国正在经历一场能源变革,水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利用变得十分重要。清洁能源的并网,使电网的稳定运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传统电力有所不同的是这些清洁能源发电具有不稳定性会,对电网和用户电器造成冲击。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技术的发展,传统电网升级换代,智能电网应运而生。 (《透视新科技》 20220726 智能电网)
太空“鹊桥”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2018年5月21日清晨,“鹊桥”中继星飞向太空。与以往的中继星有所不同,这一次,它要去一个离月球背面6.5万公里的地方。作为地月通信和数据中转站,它比嫦娥四号更早一步抵达月球背面,为什么在嫦娥四号发射之前要先将“鹊桥”中继星发射至月背?(《透视新科技》 20220725 太空“鹊桥”)
电从远方来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特高压输电技术是通过提升电压,降低电流,来减少传输过程中电能的损耗,从而实现更远距离的传输。在输送相同功率的情况下,特高压输电可将最远送电距离延长3倍。不仅如此,特高压输电技术还能把输电的能力大幅提升,与此同时,线路架设所占用的土地相对之前的输电线路也大大减少,这对当下的土地资源稀缺的现状更具有现实意义。所以特高压输电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高效最经济的一种输电方式。那么,特高压输电技术它到底难在哪里?(《透视新科技》 20220719 电从远方来)
人工喉的魅力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据统计我国每年有十几万人因伤病而失去喉咙从而导致失去说话的能力。电子人工喉研发的初衷,就是让没有喉咙的人开口说话。电子人工喉的核心是仿声带的震动,利用现代电子技术,发出贴近人声的声音。(《透视新科技》 20220718 人工喉的魅力)
无人农机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如今,在紧张繁忙的春耕春播时节里,无人农用机代替农民干农活儿,数十万亩良田,无须人工作业就完成了播种工作,而农民只需面对智能终端,控制远端的农业机械。无人农用机不仅节省了人力,还让农民的工作生活变得轻松。 (《透视新科技》 20220710 无人农机)
天河超算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让社会变成了一个数据的海洋,数据的处理和运算速度,影响着各个行业的正常运转和发展,也正因为如此,超级计算机诞生了。天河二号,一台超级计算机,它1分钟的计算量相当于全球72亿人算25年。天河二号承担着算天算地算人的任务,未来它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透视新科技》 20220709 天河超算)
深海新物种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6000米以下的深海被称作海斗深渊,这里终年无光、低温寒冷,不仅缺氧、食物资源匮乏,还有巨大的海水压力。对于常规生命而言,这里是地狱般的禁区。然而,2017年1月,中国的一支深渊科考队在马里亚纳海沟7884米深度处,捕捉到一种奇怪的鱼,它通体半透明,有一对大翅膀般的鱼鳍,没有鳞片的皮肤下显露出内部粉红色的器官,科学家叫它深海狮子鱼。那么,深海狮子鱼是如何在这样极端的环境中生存下来的?(《透视新科技》 20220703 深海新物种)
超级水电站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白鹤滩水电站选址在金沙江下游。它的规模巨大,浇筑的混凝土总量将近2000万立方米,仅混凝土双曲拱坝体积就超过800万立方米,相当于3个埃及胡夫金字塔。工程总工期为144个月,高峰期有将近2万人同时工作。这座超级电站的成功背后有着怎样周密的选址考量?(《透视新科技》 20220702 超级水电站)
新能源(四) 氢能源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人类对氢能的利用早在1807年便已开始。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氢能应用到航天领域。与传统的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相比,氢能清洁高效、存储量巨大,但氢能源却始终没有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氢能源的发展?(《透视新科技》 20220626 新能源(四) 氢能源)
新能源(三) 核电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1954年世界第一座核电厂建成投产,稳定、高效、环保的核电开始走进千家万户。但几次核事故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公众对核电的信心。为此我国加快了具有更高安全性的第三代核反应堆的研发以及建设工作。2021年1月,我国华龙一号国内首堆并网发电,这标志着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核电机组技术成熟。(《透视新科技》 20220625 新能源(三) 核电)
新能源(二)太阳能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通过太阳能发电人们可以减少对化石燃料发电的依赖,有效避免能源危机或燃料市场不稳定而造成的冲击。近年来,在中国广袤的西北地区,一座座新型的太阳能发电站拔地而起。壮观的镜子群吸引着游客驻足游览的同时也将电能源源不断地输送给万千用户。这么一大片镜子是如何发电的?精彩内容,敬请关注。(《透视新科技》 20220619 新能源(二)太阳能)
新能源(一)风电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新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绿色环保的风电可以支持我国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战略。2009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跃居世界第一。其后我国将开发重点转向技术难度较高的海上风电领域。随着技术上的连续突破,终于在2021年底我国海上风电装机规模也成为世界第一。这标志着我国风电开发能力实现历史性跨越,成为了新能源的主力军。(《透视新科技》 20220618 新能源(一)风电)
深海求生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6000米以下的深海被称作海斗深渊,这里终年无光、低温寒冷,不仅缺氧、食物资源匮乏,还有巨大的海水压力。对于常规生命而言,这里是地狱般的禁区。然而,2017年1月,中国的一支深渊科考队在马里亚纳海沟7884米深度处,捕捉到一种奇怪的鱼,它通体半透明,有一对大翅膀般的鱼鳍,没有鳞片的皮肤下显露出内部粉红色的器官,科学家叫它深海狮子鱼。那么,深海狮子鱼是如何在这样极端的环境中生存下来的?(《透视新科技》 20220613 深海求生)
滚烫的岩石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在人类脚下大约3到10公里的地方,有一些巨大的岩石,内部蕴藏着大量的热能,科学家称它为干热岩,从发现它的那一刻开始,人类就一直想开发利用它。然而,直到1974年,这个梦想才得以实现。历经十几年的努力,我国科研人员在干热岩开采上有了新的创新。2022年1月,中国研制的4200米重力热管采热试验装置试运行成功,首次在国内实现了干热岩热能的长距离输运,也为中国干热岩的开采利用,奠定了技术基础。(《透视新科技》 20220612 滚烫的岩石)
印刷术焕新颜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在不久前闭幕的北京冬残奥会上,所有需要盲文印刷的《运动员和随队官员服务手册》《残疾人服务知识手册》,甚至餐厅的菜单,都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印刷术进行印刷。这种印刷术摆脱了传统盲文印刷对盲文专用纸张的依赖,现在盲文和普通文字可以印刷在同一纸张上,并且印刷色彩鲜艳,盲文点字可以自然融入到彩色印刷图案中,既展示了国家形象,又体现出对特殊群体的人文关怀。曾经让中国人引以为傲的印刷术又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残奥会上的一张名片。那么,新型印刷术跟我们的生活还有怎样的联系?(《透视新科技》 20220607 印刷术焕新颜)
记者28日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获悉,该院所属702所近日圆满完成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多机并联静动联合试验,有力支撑了该型火箭研制顺利转入初样研制阶段。
2022-08-01 15:12:12
高能效质子可编程电阻器开发成功
2022-08-01 15:11:43
世界最远探测距离的雷达落地重庆,建成后能高分辨率观测1.5亿公里范围内的小行星。
2022-07-15 14:32:30
章鱼仿生手套可牢牢抓住水下物体
2022-07-15 14:31:34
近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行星科学和深空探测研究部与中山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等单位合作,以阿勒泰超长铁陨石陨落带为研究对象,创新性提出小行星低仰角撞击的“打水漂”式轨道陨落机制,揭示了全球目前已知最长的阿勒泰陨落带的形成之谜。这一成果日前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发表。
2022-06-29 15:21:10
新型可穿戴传感器能检测潜在脑震荡
2022-06-29 15:19:00
实时生成海量数字盲文,AI帮视障人士无障碍阅读
盲文AI实时翻译算法是本软件的核心技术之一,其运行逻辑是首先将中文、英文等文字编码格式统一转换为Unicode格式,然后选择盲文类型,再调用盲文AI实时翻译算法,就可以输出国家通用盲文、现行盲文、全拼盲文、双拼盲文。
2022-06-14 18:04:55
灵敏度比真实的高千倍 “智能皮肤”可探测微生物
历经6年努力,意大利和奥地利研究人员开创性地研发出一种三合一混合材料,被称为新一代“智能皮肤”。其灵敏度是真实皮肤的1000倍,能探测触觉、温度、水分甚至微生物,有助促进灵敏机器人和智能假肢的研发。
2022-06-14 18:03:46
首座潮光互补型光伏电站投运
5月30日,全国首座潮光互补型智能光伏电站——国家能源集团龙源浙江温岭潮光互补型智能光伏电站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开创了光伏与潮汐完美协调发电的新能源综合运用新模式,标志着我国在海洋能源综合利用、新能源立体式开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新成效。
2022-06-01 17:09:09
首条永磁磁悬浮空轨开始调试
这是我国第一条永磁磁浮空轨工程示范线,是悬挂式单轨系统与永磁悬浮技术的融合,项目于2021年2月份启动实施,2021年7月份第一个桩基开钻,目前已进入车辆调试的关键阶段,预计今年7月份可正式进入通车实验阶段。
2022-06-01 18:01:26
全球首发!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如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近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大气环境监测卫星。这颗卫星的入轨,也意味着我国将世界首颗具备二氧化碳激光探测能力的卫星“送上天”。
2022-04-26 17:00:59
新材料加持 规模储能首选技术成本更低
记者近日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储能技术研究部李先锋研究员团队在高性能、低成本碱性体系液流电池用膜材料规模化制备及应用方面取得新进展,通过连续卷对卷式制膜工艺,实现了非氟阳离子传导膜的大面积制备,以及其在碱性体系液流电池储能技术中的应用。
2022-04-26 17:01:34
电动化 自动化 服务化——三大趋势掀起全球交通业巨变
美国《福布斯》网站在近日的报道中列出了交通领域的三大趋势:电动化、自动化和服务化。这3种趋势不仅会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也将改变货物的运输方式——而后者会对大多数产业带来深刻影响。
2022-04-08 15:23:47
河南桐柏发现自然界新矿物——空铁黝银矿
记者从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获悉,该局参加的一个科研团队发现并命名了一种自然界新矿物“空铁黝银矿”,近日正式获得国际矿物学协会新矿物命名及分类委员会批准。
2022-04-08 15:22:34
2022年计算机视觉领域五大发展趋势
到2022年底,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市场价值预计将达到480亿美元,并可能成为许多持续创新和突破的来源。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在近日的报道中,列出了计算机视觉技术在2022年的五大发展和应用趋势。
2022-03-30 11:54:24
清华大学团队研发出新颖唇语解读系统
人说话时嘴唇动作跟语音同步,可以通过识别唇动来进行语言交流。
2022-03-30 11:54:49
大数据提效率 多措施保安全——这些技术趋势引领全球新电网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国的电网必须适应时代的需求并朝更现代化的方向迈进,以满足人们对更清洁、更可靠能源日益增长的需求。但自然灾害或安全事故会导致电网供应效率低下或者中断,各国管理机构和消费者也都在尽力寻找解决方案。
2022-03-22 15:48:02
芯片上的突破 清华制成世界上栅极长度最小晶体管
近日,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教授任天令团队在小尺寸晶体管研究方面取得突破,首次制备出亚1纳米栅极长度的晶体管,其具有良好的电学性能。相关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在线版上。
2022-03-22 15:47:34
中国科学家开发MSP策略 拓展可打印材料种类
中国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通用的微凝胶辅助悬浮打印(MSP)策略,用于按需构筑各种具有任意立体结构的介孔气凝胶,打破了传统方法的技术要求,拓展了可打印材料的种类。
2022-03-16 14:36:32
先立后破 鼓励创新 “氢”装上阵
近年来,氢能产业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产业政策及标准、法规体系逐步完善,技术创新成效显著,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车辆推广初具规模。
2022-03-16 14:36:50
进入“元宇宙”有了新途径 超高分辨量子点LED问世
记者近日从福州大学获悉,该校李福山教授团队联合中科院宁波材料所钱磊研究员,利用有序分子自组装技术和转移印刷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一种抑制高分辨率器件漏电流的新策略,制备了高性能的超高分辨率量子点发光二极管(LED)。
2022-03-08 11:01:22
量子计算重大突破:科学家实现512个量子位的中性原子体系
近日,科学家在中性原子量子计算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实现具有512个量子位的双元素原子混合阵列。
2022-03-08 11:01:10
2021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发布
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发布
2022-03-03 14:51:51
绿氢:纯正的零碳新能源
所谓绿氢,是指利用可再生能源分解水得到的氢气,其燃烧时只产生水,从源头上实现了二氧化碳零排放,是纯正的绿色新能源,在全球能源转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022-03-03 14:51:16
嫦娥五号再出新成果 中国科学家研究建立更精确月球年代标尺
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的嫦娥五号任务再出新成果:中国科学家基于嫦娥五号采自月球的样品,研究建立起新的更精确的月球年代函数模型,将为月球和行星科学研究提供更精确的时间标尺。
2022-02-15 11:53:01
开合可超1亿次!我国科学家研制碲开关升级新型存储器
升温,碲变液态,开关闭合;降温,碲回归固态,开关断开……更奇妙的是,这样的“温控”开关小到纳米级,一开一闭的时间只有15纳秒,可以使用超过1亿次!
2022-02-15 11:30:45
BSN-DDC基础网络正式上线
DDC网络的推出,将为NFT技术在我国的落地提供基础设施能力支撑,并为其合规发展保驾护航。
2022-02-15 11:30:35
量子模拟重大突破 我科学家首次测得第二声衰减率
中国科大在量子模拟领域获重大突破——潘建伟、姚星灿、陈宇翱团队基于超冷锂—镝原子量子模拟平台,首次测得第二声的衰减率(声扩散系数),并以此准确测定了体系的热导率与粘滞系数。
2022-02-15 11:30:23
人工智能的技术经济特性及“活化效应”
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代表之一,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了计算机、数学、物理学、生物学、逻辑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并希望利用计算设备模拟人类思维决策过程。
2022-02-15 11:33:14
深度学习重建纤维3D图像
俄罗斯科尔科沃科学技术研究所科研人员借助微型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成功重建了纤维材料3D图像。为了解决这一复杂和耗时的任务,科研人员使用了机器深度学习方法。
2022-02-15 11:3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