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OpenAI公司仅公布了有关GPT-4的架构、硬件、训练所需算力及用于训练它的数据方面的最少细节。OpenAI表示,此举“出于竞争和安全方面的考量”,但缺少更多信息也使科学家们核查GPT-4性能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变得更困难。
印度科学家开展的一项新研究表明,透明木材有望替代玻璃或者塑料,用于制造汽车挡风玻璃、透明包装以及生物医学设备。透明木材具有可再生性和可生物降解性,可减少对环境的生态影响。此外,其成本效益是玻璃的5倍,因此可显著降低能源成本。相关研究发表于《总体环境科学》杂志。
英国《自然》杂志封面以“矩阵游戏”为题,发表了人工智能(AI)公司“深度思维”团队的最新发现:AI可解决矩阵乘法问题。这是第一个可为矩阵乘法等基本任务发现新颖、高效且正确算法的AI系统。
新发布GPT-4表现“可与人类相媲美”
透明木材有望很快取代塑料
我国科学家发现土卫二可能存在“生命之磷”
《科幻地带》 20230312 穿山遁地“钢铁侠”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中国盾构机的设计研发从零起步,从依赖国外设备、专家到逐步积累经验,独立完成盾构刀具改进,实现自主研发盾构机并向着自动化、智能化的更高目标冲刺。本期节目聚焦盾构机制造及施工技术的发展,通过建设者们讲述自己的从业经历,将这段曲折而振奋的发展历程娓娓道来。(《科幻地带》 20230312 穿山遁地“钢铁侠”)
《科幻地带》 20230305 “扎根”深海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三项“世界首创”、十三项“国内首次”,全球首座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傲立南海,标志着我们国家的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原创性和引领性,科学家们勇于创新,“扎根”深海,保障着能源站24小时不间断地运转。我们用自己的装备开发油气资源,提高了能源自给率,有力保障了国家的能源安全。(《科幻地带》 20230305 “扎根”深海)
《科幻地带》 20230226 C919大部件的诞生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2023年1月1日上午8时26分,中国东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的C919国产大型客机开启了航班号为MU7809为期100小时不载客的验证飞行。飞机从上海虹桥机场飞往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这也是全球首架C919的新年首次验证试飞,也预示着这款国产大型客机离正式商业运营的日期越来越近。(《科幻地带》 20230226 C919大部件的诞生)
《科幻地带》 20230219 采棉花的“巨无霸”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棉花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小到棉签儿、服装,大到纺织化工,处处不可或缺。可以说,保证这些白色花朵高效稳定生产,与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而采棉机的出现则代替了人们的双手,让棉花的采收高效又省力。(《科幻地带》 20230219 采棉花的“巨无霸”)
《科幻地带》 20230212 探秘低温世界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众所周知,人类很早就学会了使用火,古人在冶炼金属的时候,能将金属加热到上千摄氏度的高温。然而,人类的制冷技术,却是直到20世纪,才取得了突破。在此之前,人类只有一些简单的制冰储冰等降温技术,对温度的掌控,可以说是人类社会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也是开启未来的一把金钥匙。而我国科学家在低温科技领域,取得了不少突出的成就,同时也经历了许多艰辛和挑战。(《科幻地带》 20230212 探秘低温世界)
《科幻地带》 20230205 北京冬奥再回首(下)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时光飞逝,精彩绝伦的北京冬奥成功举办已将近一年。站在兔年新春,回望走进历史的这届盛会,尤其是回首三大赛区、25座场馆中比比皆是的科技亮点,我们依然禁不住心潮澎湃、豪情充溢。本期节目我们继续为您回首北京冬奥的其他科技创新。(《科幻地带》 20230205 北京冬奥再回首(下))
《科幻地带》 20230129 北京冬奥再回首(上)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2022年2月4日至20日,举世瞩目的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成功举办,这是我国首次举办冬奥会,也是参赛人数最多的冬奥会之一,更是设项和产生金牌最多的一届冬奥会,权威人士和国际媒体纷纷盛赞本届冬奥会。站在兔年新春,回望走进历史的这届盛会,本期节目我们一起回顾北京冬奥的诸多科技创新,纪念北京冬奥成功举办一周年。(《科幻地带》 20230129 北京冬奥再回首(上))
《科幻地带》 20230122 探寻博物馆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中国古代很早就开始观察天象,制定历法,指导农业生产。从古到今,在辽阔的华夏大地上,古天文台代有所建,但保留至今的并不多见。古台始建于公元1442年,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天文台,也是现存世界上古老的天文台之一。但实际上,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更早,让我们一起听听专家的介绍。(《科幻地带》 20230122 探寻博物馆)
迈向碳中和(4) 固碳总动员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我国提出了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对世界各国的承诺,也是中国对全人类的承诺。在通往碳中和的路上我们不断地开发新能源,研发减排技术,但是仍然无法实现碳的零排放,那余下的二氧化碳该怎么处理?(《透视新科技》 20230312 迈向碳中和(4) 固碳总动员)
迈向碳中和(3) 降碳路线图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自工业革命以来,工业、交通、建筑等行业的碳排放量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特色化的降碳路线图,通过对工业、交通、建筑、农业等主要能源消费的领域,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流程,以助力实现碳中和。目前,我国已经在各行业做出了尝试,初见成效。(《透视新科技》 20230311 迈向碳中和(3) 降碳路线图)
迈向碳中和(2) 绿色能源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18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以煤炭为代表的化石能源走上了历史舞台,推动着人类的生产力水平突飞猛进,从此能源的消耗量便成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目前我国的电力供应依然以火电为主,这就带来了严重的二氧化碳排放问题,能源供给的绿色化势在必行,那么我国能源绿色化究竟应该如何实现?(《透视新科技》 20230305 迈向碳中和(2) 绿色能源)
迈向碳中和(1) 三端发力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上世纪七十年代,世界各国开始想办法减缓或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控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2009年,192个国家就全球变暖问题召开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作为中国代表团科学顾问,丁仲礼率先提出以人均历史累计排放为基础分配碳排放权的中国方案。2020年9月22日,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中国向世界作出了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宣言。(《透视新科技》 20230304 迈向碳中和(1) 三端发力)
解密聊天机器人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ChatGPT是一款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它不仅能提供搜索引擎能查到的资料,剧本和论文的写作能力也非常高,它甚至还可以写出充满想象力的诗歌,编写可以运行的程序。这款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通过对互联网上的自然语言数据自主学习,训练出了自己的语言模型。人们使用得越多,它进化得越快。(《透视新科技》 20230226 解密聊天机器人)
点灰成“金”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我们国家每年燃烧煤炭产生的粉煤灰是6亿吨,这其中70%是可以利用的,比如说用在建筑材料当中。还有1.8亿吨是无法消化的,如果把它们可以变成土壤改良剂会给我们带来什么?(《透视新科技》 20230225 点灰成“金”)
新动能 第四集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核电发展到今天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了,它在给我们带来清洁有效能源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对核泄漏事故的担忧。近些年,我们国家也在积极地开展核电的建设,它的安全如何来保障?(《透视新科技》 20230219 新动能 第四集)
新动能 第三集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传统的钢铁厂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煤炭,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粉尘等污染物,造成了空气的污染。但是,在一些新建的钢铁厂里,看不到漆黑的煤炭和冒着黑烟的大烟囱,整个厂区干净整洁。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变化,是因为新型钢铁厂使用氢作为能源,替代了原来的煤炭。用氢来冶炼钢铁,除了更加干净,还带来了哪些变化?(《透视新科技》 20230218 新动能 第三集)
新动能 第二集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氢开始作为燃料在航天领域使用。到了二十一世纪,氢被视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成为众多国家研发的重点,用氢气作为燃料代替汽油和柴油驱动汽车,更是近些年科研热点之一。使用氢做燃料的汽车与其他新能源汽车有何不同?(《透视新科技》 20230207 新动能 第二集)
新动能 第一集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近些年,随着生态问题的凸显,能源危机的爆发,开发绿色的新能源汽车成为各个国家的重要课题。据中国工信部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了600万辆,在全国汽车总销量中所占比例达到了25%左右,并且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一。随着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进一步推广,新能源汽车的比例将会继续提高。(《透视新科技》 20230206 新动能 第一集)
超级储能电站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积极发展以风电、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加快能源体系的绿色低碳转型是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加强能源安全的一致选择。但是新能源具有波动性、间歇性的特点,因此电力系统需要大规模的储能设备。而抽水蓄能电站是各类储能方式中规模最大、技术最为成熟的储能方式。(《透视新科技》 20230131 超级储能电站)
金沙白鹤送绿电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白鹤滩水电站代表着目前世界水电站建设的最高水准,每发一天的电可以为一个城市的16万家庭提供全年的用电量。那它除了提供电力之外,还会给我们带来什么?(《透视新科技》 20230130 金沙白鹤送绿电)
巨型储罐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全球最大的三座超级储气罐在我国建成,它的储量达到每罐27万立方米。当三座同时工作的时候,可以提供6000万人两个月的生活用气。那这样大的超级储气罐到底会为我们的未来生活带来哪些保障?(《透视新科技》 20230124 巨型储罐)
岩缝取气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2021年中国页岩气产量已达到230亿立方米,这种非常规的天然气能源为我国原本紧张的用气市场,提供了很好的补充。但是,作为人口大国,我国的天然气需求依然还存在很大的缺口。向地球深部进军,寻找开采更多大型的天然气田,是我国一直努力的方向。(《透视新科技》 20230123 岩缝取气)
宇宙深处的“来信”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2019年5月,“中国天眼”FAST探测到一种神秘的电波,这个电波信号显示,在短短十秒之间,宇宙深处爆发出巨大的光芒,转瞬又沉寂在黑暗中。二十秒后,这种强烈的光芒再次出现。不断重复探测到的神秘信号,是地球上从未出现过的电波,仿佛是遥远星系发来的信息。消息传出后,引发了各种猜测,这是否与外星文明有关?(《透视新科技》 20230117 宇宙深处的“来信”)
飞上太空做实验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在历经了8分钟的飞行后,“梦天”实验舱与运载火箭顺利分离,成功进入距离地球约400千米的预定轨道。随后,“梦天”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完成对接。至此,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完成,以及中国的国家太空实验室也正式成型。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去太空做实验?(《透视新科技》 20230116 飞上太空做实验)
2023-03-17 14:39:07
人工智能可分析显微镜下细胞运动
分析显微镜拍摄生物过程获得的大量数据一直是研究中的重要工作。最近,瑞典哥德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人工智能(AI)方法,可以跟踪细胞的运动。这种方法可能对开发更有效的癌症药物非常有帮助。
2023-02-17 17:42:29
国内首台高可靠自主化光纤电流互感器通过技术鉴定
近日,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组织来自电力、光学等领域的专家,对我国首台“高可靠自主化光纤电流互感器”进行技术鉴定。长期以来,光纤电流互感器及其核心光电器件主要依赖进口,并且由于其面临极端低温、外部振动、强电磁干扰等复杂严酷的运行环境,故障率居高不下,多次导致直流闭锁及临停,成为制约直流工程可靠运行的难题。
2023-01-09 16:35:48
2022-10-25 11:42:31
AI材料可自我学习并形成“肌肉记忆”
就像一个不用看琴键就能熟练弹奏的钢琴家,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机械工程师设计出了一种新的材料,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行为并发展出它自己的“肌肉记忆”,允许实时适应不断变化的外力。该材料由一个具有可调梁的结构系统组成,能根据动态条件改变其形状和行为。19日发表在《科学·机器人》上的这项研究,将在建筑、飞机和成像技术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
2022-10-25 11:37:36
土卫二是太阳系中最可能存在生命的地外星球之一,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员郝记华等人研究发现,土卫二的冰下海洋中可能含有丰富的溶解态磷酸根,能够支持潜在微生物的起源与繁衍。这个发现填补了土卫二海水宜居性研究的空白,为人类未来探测土卫二可能存在的生命提供科学参考。
2022-10-09 16:57:09
AI首次创建高效准确数学算法
2022-10-09 16:48:09
完成深海地质原位观测及国产化装备海试任务后 “探索二号”返航
昨天(9月25日),搭载“深海勇士”号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的“探索二号”完成海试任务,返回三亚。此次海试,任务团队9月16日从三亚出发,前往南海进行科考作业,目前顺利完成深海地质原位观测及国产化装备海试任务。
2022-09-26 17:51:34
全新模型提前十年预测阿尔兹海默病发病风险
联合团队利用英国生物样本库队列,随访了425159名40-69岁的非痴呆人群,在中位随访时长达11.9年的过程中,5287位参与者被诊断为新发痴呆。
2022-09-26 17:51:20
中国科学家首次在月球上发现新矿物 并命名为“嫦娥石”
9月9日,中国传统节日中秋佳节前夕,国家航天局、国家原子能机构联合在京发布嫦娥五号最新科学成果:中国科学家首次在月球上发现的新矿物,被命名为“嫦娥石”。
2022-09-13 09:41:53
机器学习模型创建定制气味和香水
目前,人们仅根据气味剂的物理化学特征来预测嗅觉印象。但是,该方法无法预测传感数据,而传感数据对于产生气味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研究人员采用了逆向思维的创新策略,不是根据分子数据预测气味,而是根据气味印象预测分子特征。这是使用标准质谱数据和机器学习模型实现的。
2022-09-13 09:41:36
用于边缘AI的神经形态芯片问世
一个国际研究团队设计并制造了一种直接在内存中运行计算的芯片,可运行各种人工智能(AI)应用,而且它能在保持高精度的同时,仅消耗通用AI计算平台所耗能量的一小部分,兼具高效率和通用性。
2022-08-22 17:03:32
战高温 保供电 | 重庆:搭建物联网平台 统一调控楼宇中央空调温度
重庆高层建筑楼宇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度夏期间,空调负荷已成为影响全市电力供需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今年,重庆开始探索搭建物联网平台,统一调控楼宇中央空调,为节电省电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2-08-22 17:03:21
我国新一代载人火箭完成重要试验 转入初样研制阶段
记者28日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获悉,该院所属702所近日圆满完成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多机并联静动联合试验,有力支撑了该型火箭研制顺利转入初样研制阶段。
2022-08-01 15:12:12
高能效质子可编程电阻器开发成功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组成的多学科团队正着手推动提高一种人工模拟突触的速度极限。他们在制造过程中使用了一种实用的无机材料,使设备运行速度比以前的版本快100万倍,也比人脑中的突触快约100万倍。该研究近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2022-08-01 15:11:43
构建世界测距最远雷达 “中国复眼”落地重庆
世界最远探测距离的雷达落地重庆,建成后能高分辨率观测1.5亿公里范围内的小行星。
2022-07-15 14:32:30
章鱼仿生手套可牢牢抓住水下物体
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迈克尔·巴特利特领导的一个研究团队受章鱼的启发,开发出一种章鱼仿生手套,能够牢牢抓住水下物体。他们的研究被选为13日《科学进展》的封面。
2022-07-15 14:31:34
科学家破解阿勒泰陨落带形成之谜 为小行星“打水漂”形成
近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行星科学和深空探测研究部与中山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等单位合作,以阿勒泰超长铁陨石陨落带为研究对象,创新性提出小行星低仰角撞击的“打水漂”式轨道陨落机制,揭示了全球目前已知最长的阿勒泰陨落带的形成之谜。这一成果日前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发表。
2022-06-29 15:21:10
新型可穿戴传感器能检测潜在脑震荡
根据《科学报告》杂志近日发表的一项运动科学研究,一种新开发的传感贴片可安置于后颈处,有助于预测高冲击运动如橄榄球或柔道带来的脑震荡风险。这项研究报告了这种小型柔性装置能够在测试假人身上检测突发的颈部压力。
2022-06-29 15:19:00
实时生成海量数字盲文,AI帮视障人士无障碍阅读
盲文AI实时翻译算法是本软件的核心技术之一,其运行逻辑是首先将中文、英文等文字编码格式统一转换为Unicode格式,然后选择盲文类型,再调用盲文AI实时翻译算法,就可以输出国家通用盲文、现行盲文、全拼盲文、双拼盲文。
2022-06-14 18:04:55
灵敏度比真实的高千倍 “智能皮肤”可探测微生物
历经6年努力,意大利和奥地利研究人员开创性地研发出一种三合一混合材料,被称为新一代“智能皮肤”。其灵敏度是真实皮肤的1000倍,能探测触觉、温度、水分甚至微生物,有助促进灵敏机器人和智能假肢的研发。
2022-06-14 18:03:46
首座潮光互补型光伏电站投运
5月30日,全国首座潮光互补型智能光伏电站——国家能源集团龙源浙江温岭潮光互补型智能光伏电站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开创了光伏与潮汐完美协调发电的新能源综合运用新模式,标志着我国在海洋能源综合利用、新能源立体式开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新成效。
2022-06-01 17:09:09
首条永磁磁悬浮空轨开始调试
这是我国第一条永磁磁浮空轨工程示范线,是悬挂式单轨系统与永磁悬浮技术的融合,项目于2021年2月份启动实施,2021年7月份第一个桩基开钻,目前已进入车辆调试的关键阶段,预计今年7月份可正式进入通车实验阶段。
2022-06-01 18:01:26
全球首发!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如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近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大气环境监测卫星。这颗卫星的入轨,也意味着我国将世界首颗具备二氧化碳激光探测能力的卫星“送上天”。
2022-04-26 17:00:59
新材料加持 规模储能首选技术成本更低
记者近日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储能技术研究部李先锋研究员团队在高性能、低成本碱性体系液流电池用膜材料规模化制备及应用方面取得新进展,通过连续卷对卷式制膜工艺,实现了非氟阳离子传导膜的大面积制备,以及其在碱性体系液流电池储能技术中的应用。
2022-04-26 17:01:34
电动化 自动化 服务化——三大趋势掀起全球交通业巨变
美国《福布斯》网站在近日的报道中列出了交通领域的三大趋势:电动化、自动化和服务化。这3种趋势不仅会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也将改变货物的运输方式——而后者会对大多数产业带来深刻影响。
2022-04-08 15:23:47
河南桐柏发现自然界新矿物——空铁黝银矿
记者从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获悉,该局参加的一个科研团队发现并命名了一种自然界新矿物“空铁黝银矿”,近日正式获得国际矿物学协会新矿物命名及分类委员会批准。
2022-04-08 15:22:34
2022年计算机视觉领域五大发展趋势
到2022年底,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市场价值预计将达到480亿美元,并可能成为许多持续创新和突破的来源。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在近日的报道中,列出了计算机视觉技术在2022年的五大发展和应用趋势。
2022-03-30 11:54:24
清华大学团队研发出新颖唇语解读系统
人说话时嘴唇动作跟语音同步,可以通过识别唇动来进行语言交流。
2022-03-30 11:54:49
大数据提效率 多措施保安全——这些技术趋势引领全球新电网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国的电网必须适应时代的需求并朝更现代化的方向迈进,以满足人们对更清洁、更可靠能源日益增长的需求。但自然灾害或安全事故会导致电网供应效率低下或者中断,各国管理机构和消费者也都在尽力寻找解决方案。
2022-03-22 15:48:02
芯片上的突破 清华制成世界上栅极长度最小晶体管
近日,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教授任天令团队在小尺寸晶体管研究方面取得突破,首次制备出亚1纳米栅极长度的晶体管,其具有良好的电学性能。相关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在线版上。
2022-03-22 15:47:34
中国科学家开发MSP策略 拓展可打印材料种类
中国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通用的微凝胶辅助悬浮打印(MSP)策略,用于按需构筑各种具有任意立体结构的介孔气凝胶,打破了传统方法的技术要求,拓展了可打印材料的种类。
2022-03-16 14:36:32
先立后破 鼓励创新 “氢”装上阵
近年来,氢能产业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产业政策及标准、法规体系逐步完善,技术创新成效显著,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车辆推广初具规模。
2022-03-16 14:36:50
进入“元宇宙”有了新途径 超高分辨量子点LED问世
记者近日从福州大学获悉,该校李福山教授团队联合中科院宁波材料所钱磊研究员,利用有序分子自组装技术和转移印刷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一种抑制高分辨率器件漏电流的新策略,制备了高性能的超高分辨率量子点发光二极管(LED)。
2022-03-08 11:01:22
量子计算重大突破:科学家实现512个量子位的中性原子体系
近日,科学家在中性原子量子计算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实现具有512个量子位的双元素原子混合阵列。
2022-03-08 11:01:10
2021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发布
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发布
2022-03-03 14:51:51
绿氢:纯正的零碳新能源
所谓绿氢,是指利用可再生能源分解水得到的氢气,其燃烧时只产生水,从源头上实现了二氧化碳零排放,是纯正的绿色新能源,在全球能源转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022-03-03 14:51:16
嫦娥五号再出新成果 中国科学家研究建立更精确月球年代标尺
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的嫦娥五号任务再出新成果:中国科学家基于嫦娥五号采自月球的样品,研究建立起新的更精确的月球年代函数模型,将为月球和行星科学研究提供更精确的时间标尺。
2022-02-15 11:53:01
开合可超1亿次!我国科学家研制碲开关升级新型存储器
升温,碲变液态,开关闭合;降温,碲回归固态,开关断开……更奇妙的是,这样的“温控”开关小到纳米级,一开一闭的时间只有15纳秒,可以使用超过1亿次!
2022-02-15 11:30:45
BSN-DDC基础网络正式上线
DDC网络的推出,将为NFT技术在我国的落地提供基础设施能力支撑,并为其合规发展保驾护航。
2022-02-15 11:30:35
量子模拟重大突破 我科学家首次测得第二声衰减率
中国科大在量子模拟领域获重大突破——潘建伟、姚星灿、陈宇翱团队基于超冷锂—镝原子量子模拟平台,首次测得第二声的衰减率(声扩散系数),并以此准确测定了体系的热导率与粘滞系数。
2022-02-15 11:30:23
人工智能的技术经济特性及“活化效应”
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代表之一,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了计算机、数学、物理学、生物学、逻辑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并希望利用计算设备模拟人类思维决策过程。
2022-02-15 11:33:14
深度学习重建纤维3D图像
俄罗斯科尔科沃科学技术研究所科研人员借助微型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成功重建了纤维材料3D图像。为了解决这一复杂和耗时的任务,科研人员使用了机器深度学习方法。
2022-02-15 11:33:28